對于新能源汽車技術,我的了解也同樣有限,因此,我無法完全從技術角度去說明問題,但是,我僅以一個中國公民的視角看來,卻鮮明地得出這么一個結論:
氫燃料車或許的確不錯,但至少在中期來看,并不宜在中國大范圍推廣。
理由很簡單,那就是目前中國在氫燃料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太大,一旦選擇了氫燃料路線,那么我們將在汽車燃料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極有可能會受制于外人。的確,日本以及其它的一些發達國家更傾向選擇氫動力,那是因為他們在氫動力方面的技術儲備與產業儲備要遠優于我們。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氫燃料真的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主流方向,而目前在國內卻沒有一家有世界級實力的相關企業,那么,在相關產業體系并不完善的情況下,我們必然將極為依賴境外的行業巨頭,出現由外資的壟斷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據我所知,像全球著名的工業氣體巨頭法液空(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就一直十分關注并看好中國的氫能源動力市場,并將在離廣州城不遠的佛山建成汽車動力液氫的基地,氫燃料如果真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向,那么像法液空這樣的跨國巨頭,則將是其中的最大受益者。
說起外資壟斷的惡果,我不禁聯想起了我國多個大型城市的自來水行業。漲聲一片啊!沒辦法,作為資方的國外巨頭們必然是要以盈利為目的,人家也要收回投資,也要賺錢啊,洋人不都是白求恩!
其實若只是漲漲價也就罷了,但看看數月前的蘭州水污染事件吧!肇事者是同樣來自法國的企業——水務巨頭威立雅,該企業居然無視我國法規尊嚴與人民健康,在事發后12小時才遲遲上報,事后又百般狡辯,其惡毒嘴臉更甚于“兩桶油”。無能與低效其實與國企還是外企無關,只與壟斷有關!
是的,在一個本國企業尚無法制衡外資巨頭,而又恰恰事關國計民生的領域,我們的決策必須慎之又慎。許多時候就應該是“寧予家奴,不予友邦”!不肖家奴如“兩桶油”,至少習大大還可以通過打倒“周老虎”讓他們收斂,但如果壟斷的是國外寡頭呢?事涉友邦,發改委甚至是國務院想動它,會是一件更為復雜的涉外事件,動輒就可能事涉西方某大國政府,或是鬧到WTO仲裁。
相比之下,動力電池就沒有這樣的問題。的確,我們國家在汽車動力領域或許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國外還存在一定差距,但這中間的差距并不是不可彌補的,更何況發達國家大量的電動核心技術并非在巨頭們手里,而是在一些技術公司手里。因此,無論是收購還是合作,我們可選擇的余地很大。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國家已經在電動汽車領域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像上汽、比亞迪這樣的整車企業,或是像于浙江萬向這樣的零部件企業,都有著較完善的布局,相關的上游產業供應鏈也比較完整。即使有強有力的外資進入中國的電動汽車領域,我們依然會擁有制衡國際巨頭的能力,因此,我們選擇電動汽車作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方向,至少不會有外資壟斷的顧慮,比之氫動力要穩妥得多。
我并不否認我的這種想法有些“冷戰思維”,只是新能源這事兒大到事關中國的國家能源安全,小則牽涉到我們每一個用車者的利益,作為一個不太天真不太幻想的成年中國人,這些年從媒體上所見所聞所感,不得不做出這樣“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結論。
多年前,當西方的特別是法國的水務巨頭進入中國城市自來水領域,不少媒體也曾為此叫好,但引入洋巨頭,形成洋壟斷的后果,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當然,中國的城市們當初在水務領域急于引入洋巨頭或許有著許多的不得已,一方面,我們對洋巨頭與洋壟斷的后果估計不足,另一方面,當時我們可作的選項并不多。但,今天的中國新能源領域已絕非當年的城市水務可比,我們絕非只有自身并居于劣勢的氫動燃料力方案可選,電動汽車完全可以是一個更穩妥的選項。如果非要舍長而就短,絕非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