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霧霾情況愈加嚴峻,為了防治霧霾,國土資源部環境司副司長陳小寧在13—16日于江西新余召開的中國科技創新引領地熱產業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政策倡導、科技創新是推動地熱行業發展的有力保障,地熱在節能減排、緩解資源壓力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地熱發電“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上世紀70年代,廣東豐順和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成功,標志著中國地熱產業的起步。90年代至今,大規模開發利用淺層低溫供暖始終沒有停滯。目前,我國中低溫地熱直接利用能量居世界第一。
“但我們的中低溫地熱發電卻嚴重滯后”,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任毛如柏說,起初中國和國外的技術水平相當,國外花了30多年研究降低成本,中國卻因為經濟上不劃算放緩步伐,一直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水平。
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螺桿膨脹動力機的逐步投入使用,在中低溫地熱發電方面帶來重大突破,極大地擴展了地熱能源的勘探利用范圍。
“以往只有150攝氏度以上才能用于發電,新技術將范圍擴大到90攝氏度,效率也提高約30%。”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告訴記者,1977年投入運行的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電站,增設2組螺桿膨脹動力機,新機組每年可節約標煤25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87噸。目前,這一技術已在華北油田、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羊易地熱田等地成功運行。
“此前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也阻礙了部分開發商投資地熱發電的積極性。”毛如柏說。2013年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產業升級,增強地熱能的市場競爭力和在城市用能中的比重。
地熱“綠色社區”全國遍地開花
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住宅小區采用技術成熟的淺層地熱能源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小區居民普遍表示“超出預期”。此系統能夠實現與地下水能源交換,耗能遠低于常規空調,同樣的面積,使用水源熱泵大致可節電30%。
中科院院士汪集暘認為,地熱新能源并非是房地產開發的噱頭,而是建設節能減排綠色城市的有益探索。近年來,隨著我國開發地熱能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完善,使得淺層地熱能的高效采集、利用成為現實。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熱泵供暖面積達3670萬平方米,約占全市供熱總面積的5%,每年可減少煤炭用量約150萬噸。
據介紹,目前淺層地熱供暖制冷技術已經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5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地熱井項目通過房管部門驗收,可解決該地區30萬平方米的供暖問題;陜西咸陽建成全球首個地熱集中供暖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目前已進入實質應用階段;被稱為“無煙城”的河北省雄縣開發地熱可保障全城居民冬季采暖……
“穩定高效,清潔可再生。”多吉認為,與季節性強的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相比,地熱能是更值得開發推廣的新能源,各地廣泛分布的地熱能在新能源住宅、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市場潛力巨大。
地熱走進尋常百姓家還需放下“身價”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克文說,我國目前已探測到可利用地熱資源,相當于能源消耗總量的5200倍。毛如柏也指出,隨著地熱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國家政策扶持,地熱產業將迎來新的春天,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
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各地利用地熱的新能源社區住宅價格明顯高出周邊普通小區數千元,目前地熱能僅在部分高端樓盤和企業推廣使用。如何讓地熱“放下架子”,走進尋常百姓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規劃建立城市'熱網’,將地熱能應用從獨棟建筑推廣到整個城鎮,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汪集暘認為,中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探索應用地熱能源建設低碳社區、綠色城市,對于調整能源結構和治理大氣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地熱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熱發電、低碳社區建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直接補貼。在南昌的這家地熱小區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在建設部立項,獲得直接補貼300多萬元。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正抓緊制定關于開展低碳社區試點的文件和工作方案,為正式啟動低碳社區建設試點奠定基礎。
地熱發電“起了大早,趕了晚集”
上世紀70年代,廣東豐順和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發電成功,標志著中國地熱產業的起步。90年代至今,大規模開發利用淺層低溫供暖始終沒有停滯。目前,我國中低溫地熱直接利用能量居世界第一。
“但我們的中低溫地熱發電卻嚴重滯后”,全國人大環資委原主任毛如柏說,起初中國和國外的技術水平相當,國外花了30多年研究降低成本,中國卻因為經濟上不劃算放緩步伐,一直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水平。
近年來,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的螺桿膨脹動力機的逐步投入使用,在中低溫地熱發電方面帶來重大突破,極大地擴展了地熱能源的勘探利用范圍。
“以往只有150攝氏度以上才能用于發電,新技術將范圍擴大到90攝氏度,效率也提高約30%。”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告訴記者,1977年投入運行的西藏羊八井高溫地熱電站,增設2組螺桿膨脹動力機,新機組每年可節約標煤25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87噸。目前,這一技術已在華北油田、西藏羊八井地熱電站、羊易地熱田等地成功運行。
“此前國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也阻礙了部分開發商投資地熱發電的積極性。”毛如柏說。2013年國家能源局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促進產業升級,增強地熱能的市場競爭力和在城市用能中的比重。
地熱“綠色社區”全國遍地開花
江西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住宅小區采用技術成熟的淺層地熱能源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小區居民普遍表示“超出預期”。此系統能夠實現與地下水能源交換,耗能遠低于常規空調,同樣的面積,使用水源熱泵大致可節電30%。
中科院院士汪集暘認為,地熱新能源并非是房地產開發的噱頭,而是建設節能減排綠色城市的有益探索。近年來,隨著我國開發地熱能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完善,使得淺層地熱能的高效采集、利用成為現實。截至2012年底,北京市熱泵供暖面積達3670萬平方米,約占全市供熱總面積的5%,每年可減少煤炭用量約150萬噸。
據介紹,目前淺層地熱供暖制冷技術已經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5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地熱井項目通過房管部門驗收,可解決該地區30萬平方米的供暖問題;陜西咸陽建成全球首個地熱集中供暖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目前已進入實質應用階段;被稱為“無煙城”的河北省雄縣開發地熱可保障全城居民冬季采暖……
“穩定高效,清潔可再生。”多吉認為,與季節性強的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相比,地熱能是更值得開發推廣的新能源,各地廣泛分布的地熱能在新能源住宅、生態城市建設等方面市場潛力巨大。
地熱走進尋常百姓家還需放下“身價”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克文說,我國目前已探測到可利用地熱資源,相當于能源消耗總量的5200倍。毛如柏也指出,隨著地熱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和國家政策扶持,地熱產業將迎來新的春天,預計到2015年將實現全國地熱供暖面積達到5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萬千瓦。
然而,由于前期投入巨大,各地利用地熱的新能源社區住宅價格明顯高出周邊普通小區數千元,目前地熱能僅在部分高端樓盤和企業推廣使用。如何讓地熱“放下架子”,走進尋常百姓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規劃建立城市'熱網’,將地熱能應用從獨棟建筑推廣到整個城鎮,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汪集暘認為,中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探索應用地熱能源建設低碳社區、綠色城市,對于調整能源結構和治理大氣污染具有重要意義。
地熱產業作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地熱發電、低碳社區建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直接補貼。在南昌的這家地熱小區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在建設部立項,獲得直接補貼300多萬元。專家指出,當前我國正抓緊制定關于開展低碳社區試點的文件和工作方案,為正式啟動低碳社區建設試點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