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的產物,“智慧制造”一詞正在成為見諸報端與政府文件的高頻詞語。近日,廣東召開的全省兩化深度融合座談會傳出消息,一份省級“智慧制造”的專項行動文件呼之欲出。而在東莞市,松山湖機器人產業基地等項目也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盡管不像佛山順德頂著工信部唯一“裝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暨智能制造試點”的光環,但東莞如今已經掀起新一輪制造業革命。工業機器人、信息軟件系統、物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正在將“東莞制造”從勞動密集型時代帶往“智慧制造”時代,企業生產管理和競爭格局因此發生巨變。
機器人“入侵”加速
如果說2008年、2009年眾多企業對“用工荒”還在觀望,那么最近幾年,眾多企業已毅然決然選擇通過技術改造、大規模應用工業機器人。
近日,東莞市外經貿局一份對進出口500強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企業反映生產成本上漲達14.1%。其中,用工成本上升幅度最大為9%。
面對飛漲的人工成本,東莞市徐記食品公司終于下定決心,再引進設備代替拳頭產品徐福記沙琪瑪生產線上的一部分工人。目前,這條生產線18道工序中有17道已經實現全自動化。
“六成工人都在最后的大包裝環節,我們正在調試一套設備,再替換掉大部分人才算真正的全自動化。”徐福記沙琪瑪車間負責人嘉斌說。
從2003年工廠建立之初的小規模機器換人,到2008年加速技改后平均每道工序每年減少三四個人,這條生產線在產量增加的同時用工數從1300人降至700人。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從2006年以來,徐福記一線工人工資每年以15%左右的幅度增長,從略高于千元月工資(不含公積金和社保、獎金)到超過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