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國家針對能源發展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中分布式電源可并網成為熱議話題,政策在北京、山東等多地試運行,“北京居民賣電第一人”調查如下。
北京首位嘗試者近兩月發電389千瓦時,能賣156元
3月初,在順義的一個別墅區內,記者見到了被媒體稱為“北京居民賣電第一人”的任凱。這位光伏產業的從業者告訴記者,選擇自家嘗試分布式光伏發電,“是因為光伏產業不夠景氣,希望能夠從個人開始推動國內對光伏產業的需求。”
在任凱家門口,記者看到了兩個并排的電表。國家電網工作人員介紹,兩個電表分別為任凱家的并網電表和普通電表,分別顯示光伏發電并入電網的電量和任凱家中使用的電網電量。
任凱告訴記者,并網電表中最新顯示的數字為389千瓦時,即自2013年1月25日并網開始至3月18日,任凱家中的光伏發電系統已經累計向電網輸送了389千瓦時電量。按照0.4002元/千瓦時的收購價計算,任凱賣電收益約156元。
記者現場觀察到,在任凱所住的四層聯排別墅的二、三層,南面陽臺玻璃全部貼上了一層深色的太陽能薄膜。而在樓頂天臺,記者看到幾塊多晶硅電池固定在鐵架上。任凱介紹,太陽能薄膜技術相對較新,在設計和建設方面比較容易,多晶硅電池雖然太陽能的轉化率相對較高,卻不易搭設。
之后,任凱向記者演示了自己的電能監控系統。他告訴記者,發電量受天氣影響,波動較大。在前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中,每日發電量僅為0.5千瓦時,而天氣較好時的峰值發電量則為17千瓦時左右。冬季陽光較弱,以運行近兩個月的情況來看,“全年平均達到設計的日均10千瓦時發電量沒有問題”。
任凱向記者透露,他個人參與的對分布式光伏發電提供設計、組裝、維護和售后等一系列的服務工作,已進入商業運作,當前已有客戶向其咨詢和訂制,單筆訂單的最大規模為30千瓦。
靠賣電回收投資需18年,想自用儲電是難題
據國家電網有關負責人介紹,自2012年10月26日《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發布后,截至2月底,電網公司已累計受理分布式光伏報裝業務119件,發電容量一共33.8萬千瓦,但其中個人報裝僅14件。
一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研究員告訴記者,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最大優勢在于就地開發、就地利用。然而,居民發電自用、售電卻面臨很多問題。如果是自用,光伏發電高峰在白天,居民的用電高峰卻是夜間,而儲電裝置價格較高且壽命較短。此外,光伏發電需要一定的光伏組件鋪設空間,在以單元樓為主體的城市樓群中,缺乏這一條件。
如果是并網賣電,從經濟上看目前并不劃算。據了解,任凱家中設計建造的3千瓦光伏發電設備,全部造價為4萬元左右,由個人負擔。其中,光伏組件約為2萬元,逆變器1萬元,結構支架和施工等費用約1萬元。國家電網則負責免費提供關口計量裝置和發電量及兩用電能表,專業人員調配安裝等工作。
任凱告訴記者,按照日均10千瓦時的設計發電量,“以當前0.4元/千瓦時的收購價,回收全部投資約需18年。”考慮到光伏組件20年—25年的使用壽命,顯然不具投資價值。
對此,國家電網新聞發言人張正陵說,在國家出臺具有針對性的補貼政策之前,電網公司只能按照0.4元/千瓦時的當地標桿上網電價進行收購。但同時他也表示,電網公司對所有分布式電源的售電數都進行了統計,隨著補貼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公司會根據相應的時間節點進行價格的補償。
針對性補貼政策尚在醞釀,商業用電主體或為發展主力
據國家電網公司提供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我國分布式電源的合計裝機規模為3384萬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的裝機規模僅為20萬千瓦。而根據《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2015年,我國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將達到1000萬千瓦,因此發展空間很大。
張正陵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學校、醫院、賓館和企業等擁有自主架設光伏組件空間,且用電高峰為日間時段的單位是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的主要力量。這是由于我國存在著居民用電價格低、商業用電價格高的差異,商業用電主體可能會選擇分布式光伏發電以降低運營成本。
“隨著科技的進步,光伏組件的價格會進一步降低;而隨著煤炭價格及排污治理的費用日漸攀升,分布式電源和常規電源的價格會逐步接近甚至相等。”張正陵說,屆時將形成分布式電源特別是光伏發電的井噴式增長。
但業內人士期待國家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扶持。
一家位于河北的光伏生產廠家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實現了生產、組裝到發電、售電一體化的光伏全產業鏈,也在嘗試在廠房頂安裝光伏發電設備。但是收回成本周期很長,加上一些不可控因素,如果沒有政策補貼,很難形成有效收益、堅持發展。
據電網有關人士介紹,目前在國家層面,僅有針對特定資源開發的扶持政策,如對風電、大規模光伏發電的補貼,對分布式電源并沒有界定清晰的補貼政策實施。
據了解,現在國內的“金太陽示范工程”是針對2兆瓦以上光伏發電項目的補貼政策,但其補貼方式為投資補貼,即一次性補貼建設總投資。
張正陵透露,針對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度電補貼政策(按照并入電網的電量進行補貼)已經在醞釀之中。“一旦出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申報、計量和補貼流程都可在國網系統內完成,盡量簡化用戶流程。”
未來推廣存在瓶頸,風險防控、管理模式等須跟進
民間自發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廣,也面臨不少其他瓶頸。
張正陵說,當前的電網線路對并網的電流有一定限制,一旦分布式電源的規模擴大,需要大規模的硬件系統改造,產生大量費用。同時,由于在同一區域內出現了多個電源,導致在電路系統改造、維護過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增多,風險系數直線上升。此外,由于線路改造調整而帶來的安全隱患也將大大增加。
對此,任凱表示,只能采取盡可能的措施,如使用較好材質組件、優化設計等方式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而針對風險防控,光伏產業聯盟有專家表示,國外保險公司對分布式光伏發電設置了相應保險,保期長達20年。而在國內,此類保險只能選擇1年期的普通財產險。由于保險制度不夠成熟,無論從光伏組件質量,還是政策執行持續性來看,都會讓購買了長期保險的顧客提高發電成本。
另外,張正陵告訴記者,“由于以往我國審批只針對常規電源,存在著相當復雜且專業的審批流程,在面對數量多、規模小、情況復雜的分布式電源情況下,就會變得很不實用。”對此,他表示,國家電網正在不斷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以適應發展。
盡管分布式光伏發電在當前仍存在著若干問題,各方均對其未來前景充滿希望。“從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肯定是趨勢。作為業內人士,期望有一天分布式光伏發電能成為居民生活用電的重要來源。”專家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