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至今運行近一年半時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收官。
隨著第二個履約周期準備工作的啟動,2023年全國碳市場的發展趨勢備受關注。碳市場存在的擴容和流動性問題如何解決,也引發市場討論。
2023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元,成交均價42.85元/噸,每日收盤價在40-60元/噸之間波動。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約2.3億噸,累計成交額約104億元。
從2021年7月16日到2021年的12月31日不到半年,第一個履約期交易額是76.61億元。截至2022年12月22日才突破100億元。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常務理事邵詩洋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意味2022年全年的交易額不足上一年的1/3。
全國碳市場為何會出現這種不活躍情況?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運行情況
總體來看,根據生態環境部《報告》稱,經過第一個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通過專項監督幫扶等措施有效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納入企業
第一個履約周期重點排放單位為發電行業(含其他行業自備電廠),2013-2019年任一年排放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綜合能源消費量約1萬噸標準煤) 及以上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共2162家重點排放單位,年度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第一個履約周期累計使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 (CCER)約3273萬噸用于配額清繳抵銷。通過抵銷機制,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為風電、光伏、林業碳匯等189個自愿減排項目的項目業主或相關市場主體帶來收益約9.8億元,為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發揮了積極作用。
碳價是一種市場機制,配額總量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抵消機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更多交易產品、限額、CCER交易的推出,未來碳價將有所提升。
2、配額分配
第一個履約周期采用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行業基準法,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核定各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數量,并將本行政區域內各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數量相加,形成省級行政區域總量。將各省級行政區配額總量相加,最終確定全國配額總量。通過預分配和核定分配兩個階段全部免費發放。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分配量最大的地區是山東、內蒙古、江蘇,配額總量占全國33.71%。300MW等級以上常規燃煤機組、300MW等級及以下常規燃煤機組、非常規燃煤機組、燃氣機組分配配額量分別占總配額量的32.4%、48.3%、18.4%、0.9%。
3、履約情況
第一個履約周期配額清繳截至日期為2021年12月31日,并且CCER的使用不得超過清繳配額的5%。截至該日全國碳市場總體配額履約率為99.5%,共有1833家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178家重點排放單位部分完成配額清繳。從各地區履約完成情況看,海南、廣東、上海、湖北、甘肅五個省市全部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
另據多位業內人士估算,按履約企業數量計算,履約完成率在95%左右,百余家控排企業未完成履約。
4、交易時間
2022年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1-2月、11-12月成交量分別占全年總成交量的19%、66%。
這種周期性的數據波動表明,在早期階段,企業減排壓力不大。配額交易集中在年底,即使在最后一個月,大部分企業也能按時履約。這一現象表明,全國碳市場上可交易的配額過多,不利于總體減排目標的實現。
首個履約周期交易市場流動性不足
回到前述問題,為何會出現2022年全年的交易額不足2021年的1/3?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常務理事邵詩洋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2022年并非履約年度,另一方面原因則是目前全國碳配額交易主體只有2000多家電廠,交易活躍程度不高。
我國電力行業本身并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行業,碳市場某種程度上是在倒逼電廠進行低碳化轉型,部分大型電力集團已成立專門的碳資產管理公司或事業部。
從市場數據也可以發現,全國碳市場啟動當天的成交量達到410.4萬噸,但從第一個交易日開始成交量開始下降。8-10月日均成交量25萬噸,11月日均成交105萬噸,臨近履約交易量開始提升,12月日均成交616萬噸。
成交量存在明顯的履約驅動現象。2021年12月成交總量達1.36億噸,是前5個月的交易量總和3.2倍,可見越臨近履約期限,參與交易的企業才開始交易,配額的交易主要以履約為目的。配額清繳工作結束,全國碳市場交易量又明顯降低。
天津大學馬黃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指出,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首個履約周期換手率只有2%,甚至低于北京、重慶、天津、湖北等試點碳市場的平均換手率5%。
而同期歐盟碳市場換手率高達758%。歐盟碳配額只有16.1億噸,但交易量卻達到122.1億噸,換手率非常高。
張中祥指出,大型發電企業集團所獲配額整體供大于求,存在惜售現象,這也是全國碳市場2021年市場的交易活躍性較低的原因。
研究分析發現,第一個履約期內盈余配額占總配額的?例約為9%。
在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近?半的五家最?的國家級發電集團中,配額總量比實際排放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富余。華電集團的配額盈余最高,占總配額的16.2%,其次是國家能源集團、華能集團、?唐集團、國家電投集團的配額盈余分別占總配額的10.5%、10.4%、9.5%和8.2%。
大電廠配額富余但又惜售,不愿意出售富裕配額,導致小電廠無配額可買。張中祥表示,按企業數計的履約率低于按履約量計的履約率,在一些省市兩者差距非常大,比如,寧夏按履約量計,履約完成率高達98.3%,但按企業數量計,履約完成率只有82.9%。
電??法判斷未來配額分配?案的緊縮程度。銷售配額可能會給?留下配額確實過剩的印象,因此在未來分配的配額可能會吃緊。
同時,張中祥估計燃煤元素碳含量高限值定得過高,也是履約完成率待提高的原因之一。高限值政策要求燃煤電?開展碳含量測定,企業沒有實測該數值的情況下,需采用默認值(一般比實測值高20%~30%)。
默認值設置在?定程度上誘導和放大了碳排放數據的造假行為。對于一個600MW的燃煤電廠,碳價按每噸50元計算,這種差異會增加2000萬-3000萬元的履約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與核查手段,也導致部分企業鋌而走險,違規造假,全國碳市場披露的首例數據造假企業就與此有關。
生態環境部2022年6月下發通知,已將燃煤元素碳含量缺省值下調了8.1%,估計還是偏高,今后需根據實際情況繼續修正完善。現在未實測的主要是一些規模偏小的電廠或部分自備電廠,缺省值下調有助于這類電降低履約成本,完成履約。
專家表示,隨著全國碳交易的順利開展,還需要逐步增加交易種類,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接下來,為了提高全國碳市場的流動性,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措施包括:
探索發展碳匯交易、碳配額質押貸款、碳資產質押融資、碳基?、碳信托、國際碳保理融資、碳交易財務咨詢等產品或服務;
逐步推出碳遠期、碳期貨等碳?融衍?品;
碳市場主體亟需擴容。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目前只將電力行業納入到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其他七大高排放行業亟待納入,按照“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的原則逐步推進擴容。其他七大行業何時會被納入全國碳市場,是關注焦點之一。
多元化市場主體,允許個?和機構投資者以及?融機構進?市場進?交易。這些都有助于提?市場流動性。
參考資料:
[1]https://mp.weixin.qq.com/s/ys5_Y3HMZ3UD-UQTofMSpA
[2]https://www.mee.gov.cn/ywgz/ydqhbh/wsqtkz/202212/P020221230799532329594.pdf
[3]http://mysoe.tju.edu.cn/info/1376/3424.htm
[4]http://www.nea.gov.cn/2022-08/05/c_1310650391.htm
[5]Zhang, ZhongXiang, China’s carbon market: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oordination of local and national carbon markets, and common prosperity (November 1, 2022). USAEE Working Paper No. 22-571,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4273257
[6]Hao, Haiqing, and Xue Yang. "China’s Carbon Market in the Context of Carbon Neutrality: Legal and Policy Perspectives." Sustainability 14.18 (2022): 11399.
[7]https://ideacarbon.org/news_free/56710/
[8]21世紀經濟報道: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破百億 2023年碳市場擴容、CCER重啟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