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快速復盤一下硅料價格“雪崩”的證據。
2022年12月28日,集邦新能源網和PVinfolink雙雙發布最新硅料價格,致密料最低成交價已經來到了180元/kg上下,這距2022年內高點330元/kg降幅已達45%!
在此之前,光伏硅片“雙龍頭”隆基綠能(SH:601012)與TCL中環(SZ:002129)曾一起宣布硅片降價,其中隆基環比最高降幅達27%,TCL中環則為23%;而后通威太陽能又發布了單晶PERC電池片最新報價,最高降幅達20.3%。
種種跡象表明,硅料價格拐點已從業界預測的2023年提前到了2022年底,并且一出場就是“斷崖式”下跌,進而帶動后續環節報價急速跳水。
在此背景下,當初諸多企業規劃的硅料、硅片、電池組件的新建產能依然在陸續投建投產,這便引發了一個疑問——
當暴跌的產業鏈價格撞上大規模進入的熱錢與擴張產能,是否會造成投資收不回來,進而集體壞賬、血本無歸?
硅料投資,很難虧損
硅料新建產能不斷釋放是造成當前光伏產業鏈價格暴跌的根本原因。如果要探討暴跌之下,產業鏈哪個環節的投資最有可能受傷,硅料理應首當其沖。
自2021年以來,硅料新建產能規模巨大。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硅料產能合計51.9萬噸,而2022年底國內硅料產能將達到120.3萬噸,同比翻倍有余。2023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再次翻倍,達到250萬噸。
硅業分會專家委副主任呂錦標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3年國內多晶硅產量保守估計有146萬噸,加上進口多晶硅可達156萬噸,這些硅料已經足夠600GW光伏裝機,已遠超2023年的全球光伏裝機量需求,即使是潛在的光伏市場需求全部激活也無法消化。而到了2024年,多晶硅將出現嚴重過剩問題。
當前,硅料價格已經是“斷崖式”下跌,如果硅料再出現嚴重產能過剩問題,屆時硅料行情將跌到什么地步已難以推測。這似乎意味著,近年來眾企業不斷上馬的硅料產能將難以收回投資,甚至血本無歸。
但事實真會如此嗎?
一般來說,6萬至8萬元的硅料價格是硅料廠商的盈虧線,而這個盈虧線并非絕對,其會隨著硅料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如2020年,硅料價格一度跌至5.8萬元/噸,幾乎是光伏行業有史以來最低的價格,但彼時業內人士表示這個價格才剛開始觸及行業大廠的盈虧線。
到了現在,硅料廠商的盈虧線應進一步降低。如通威股份(SH:600438)在2022年4月發布公告指出,公司硅料在生產成本方面基本控制在3~4萬元/噸。
中國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秘書長彭澎對說道:“當前所有新建的硅料產能,效率普遍都是非常高的,硅料價格即便是回到就是100塊錢,對大家的盈利還是有很好的保障,只不過沒有那么高的暴利了。”
由此可見,硅料產能投資的“容錯率”是很高的,廠商盈虧線一直在降低。未來只要行業不出現“黑天鵝”,硅料價格應很難跌破廠商盈虧線,因此企業大概率不會血本無歸,甚至還會過得較為“滋潤”。
二三線硅片廠商投資堪憂
如果說硅料是即將產能過剩,那么硅片便是早已產能過剩了。
縱觀目前各家硅片企業的產能規劃——硅片兩大龍頭隆基綠能、TCL中環與高景太陽能、上機數控(SH:603185)、京運通(SH:601908)等硅片新玩家,2022年末全行業硅片產能超過500GW已成定局。而2022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預計為260-280GW左右,折合組件需求約300GW,硅片環節產能過剩已十分明顯。
若再考慮到硅料價格暴跌引發的產業鏈價格整體下滑,未來硅片價格應遠比現在低得多。
在此背景下,隆基綠能與TCL中環皆已透露自身的應對之道。
隆基表示,硅片端價格下降,公司可以用硅片做下游的電池和組件保留利潤。中環則表示,當前光伏行業的終端需求已向大尺寸、高功率、高密度方向發展,公司作為市場中210主要供應商,210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同時,公司在硅片產品端,綜合技術實力領先同行約24-36個月。此外,依托工業 4.0 及智能制造優勢,公司人均勞動生產率達到 1,000 萬元/人/年以上。
也就是說,隆基在產業鏈價格暴跌及硅片產能過剩的行業背景下,敢于投資新產能的底氣在于自身的一體化布局,硅片可以自用。而中環的底氣則在于領先行業的產品、技術以及更低的生產成本,以保證自身具備競爭力。
然而,對于隆基與中環以外的二三線硅片廠商來說,他們很難復制此種優勢,因此投資的新產能極容易入不敷出,虧損風險很高。硅片價格的持續下降對他們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可以預見,一些成本高的二三線硅片企業會在不久后的價格戰中敗下陣來,進而退出市場,硅片行業競爭格局將被重塑。
電池組件投資短期利好
近年來,跨界光伏的行業企業越來越多,加之傳統光伏企業皆在擴產,關于電池組件的新建產能已愈發難以統計。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當前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跌的背景下,電池組件企業的生產成本必然降低,如果此時投資的新產能投產,未來一段時間內無疑會提升企業利潤。
如從汽車零配件行業跨界至光伏的電池企業海南鈞達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鈞達股份”,SZ:002865)曾在互動平臺表示,近期隨著上游硅料產能的擴張,硅料和硅片價格持續下降,使得公司原材料成本降低,有利于公司利潤水平提升。2023年上游原材料價格將持續下降,有利于產業鏈利潤向下游轉移,公司經營業績有望保持增長趨勢。
不過,對于當下電池組件投資回報的大好“錢景”,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上游原材料成本降低,會使電池組件企業的利潤出現增厚情況,但從長遠角度看,當產業鏈價格回歸正常,甚至觸底時,終端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愈發艱難,這對于產能投資回報反而不好,尤其是對那些跨界而來的新興產能。
因為終端企業之間慣用的競爭手段是相互壓價,在產業鏈價格高時,一體化企業憑借成本控制還能夠保證終端利潤,但當產業鏈價格“雪崩”,這將導致電池組件企業與客戶的議價能力整體下降。
屆時能不能賺到預期利潤就要看產品的競爭力與差異化,而這些都是投資新產能的跨界企業無法與傳統光伏企業所比擬的。
對此,彭澎也對表示:“跨界的這些產能,我們覺得真正最后能走出來的,不會超過兩至三家。這就像曾經的電視,或是現在的電動汽車行業,當初那么多不同品牌,最終剩下沒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