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不免展望未來。
過去幾年,新能源行業風光無限,資本充裕,產能猛進。但是,隨著產能趨于過剩、價格體系重構等諸多產業鏈矛盾的積累和爆發,新能源行業又到了新一輪周期的拐點。
在新的拐點,2023年新能源行業會有哪些關鍵變化?
從數量到質量
過去幾年,新能源的主要邏輯是需求端在“碳中和”浪潮下預期“星辰大海”,供給端則在需求端刺激下“諸雄逐鹿”。無論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都主要表現為“數量”上的進擊,光伏和鋰電更是紛紛邁向TW/TWh。
在“數量”框架下,資本、產能、規模表現突出,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問題,資本大肆進入,產能擴張兇猛,產業鏈上游價格高企,中下游毛利率較低,產能過剩和價格扭曲并存,內卷之聲不絕于耳。
無論光伏,還是鋰電,也無論是儲能,還是新能源汽車,各大細分賽道都表現明顯。
但是,2022年開始,在“數量”框架下,產業鏈矛盾逐漸爆發,光伏產業鏈價格開始下移,鋰鹽價格高位震蕩,二級市場表現回落,資本開始退潮,這些跡象都反映了新能源行業內在的變革沖動。
毫無疑問,變革的方向就是從“數量”到“質量”,行業從追求規模終究轉向追求更高效率,這是產業進化的規律使然。
如今,不能再簡單以“資本”和“產能”為綱,資本或產能只是競爭的基本門檻,絕非成功的關鍵要素,最終還是依靠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競爭力,否則在性價比、良品率、產能利用率以及最終毛利率上都難以維繼。
比如,現在大家都在上N型TOPCon產能,但絕非簡單的產能比拼,最終在產品質量、良品率和毛利率上會有很大分化。
2023年,我們將在光伏、鋰電、儲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等主要賽道看到產能過剩的現象,這些都是“數量”發展的后遺癥,而那些在“質量”上更勝一籌的企業則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質量”將是2023年新能源行業的主旋律,我們需要更加思考和關注如何高質量的發展,同時嚴肅審視“數量”的后遺癥問題。
從制造到場景
我們不禁要問,新能源下一個熱點是什么?
過去幾年,新能源行業“產能為王”,積累了龐大“產能”,將面臨如何消化的問題,消化產能就面臨應用場景的深化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
鋰電行業尤為明顯,在現有“充電”模式下,鋰電產能的消納已經面臨瓶頸。為此,“換電”模式不斷革新,因為“換電”模式可以進一步釋放新的鋰電需求,進而消化更多鋰電產能。此外,“共享”模式也是同樣的邏輯。
光伏行業同樣如此,由于先天局限性,在消納端始終面臨困局。近年通過配套儲能部分解決了靈活性調節難題,但受制于商業模式不清晰,仍然舉步維艱。新型電力系統還很不完善,制約了光伏裝機“有質量”的發展。
我國在新能源制造端已經走在了全球前列,而且無論光伏、風電還是鋰電、儲能、新能源汽車,已經進入平價時代,不再依賴于補貼。
新能源制造端已經實現了平價,但是場景端卻未必進入平價,還有諸多問題,這當中既涉及商業模式的問題,也涉及碳排放的交易問題。
只有場景端的不斷完善,才能更加有效地消化制造端的產能,這是制造端不斷擴容之后,新能源行業進入新階段面臨的新課題。
從技術迭代到微創新
過去幾年,我們對顛覆性的技術迭代總是充滿期待,從光伏行業的N型電池到鋰電行業的4680電池,從鈉離子電池到復合集流體,等等。
在資本市場眼里,任何一個可以實現從0到100%滲透并替代的機會總是充滿誘惑。光伏單晶到多晶的迭代,成為新能源行業追逐產業迭代的夢想范例。資本市場也一次又一次地暢想新的技術迭代概念,這個在牛市的時候尤其明顯。
但是,產業發展總是循序漸進,絕非像資本市場交易一朝一夕,顛覆性的技術迭代總是可遇不可求。
過去十年,鋰電行業都沒有什么技術迭代,仍然是我們熟知的三元和磷酸鐵鋰,18650圓柱和方型鋁殼。在鋰電行業迅猛發展的關鍵十年,技術進步尚且如此,我們又有何理由期待鋰電行業突然憋出什么大招呢?這也是為何鋰電行業的創新已經被逼迫到了電池包的結構創新領域,這其實也是鋰電創新達到階段性天花板的標志,事實比理想更有骨感。
沒有大的技術迭代,小的微創新則始終值得期待。
一方面是設備的微創新,另一方面是材料的微創新。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光伏的設備創新和鋰電的材料創新,創新幾無止境。
所以,我們不能總是期待新能源行業突然整出大動靜,遠離花里胡哨的技術概念,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細微的創新之上,在產能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細微創新也可以成為競爭致勝的法寶,而且可能是現階段唯一法寶。
從IPO到并購
過去幾年,新能源行業在資本市場大紅大紫,行業規模的增長帶動了大量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進而為IPO蓬勃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隨著產能趨于過剩,價格體系瓦解,毛利率和業績進一步分化,資本市場熱情回落,估值下移,中小企業的IPO之路受到越來越多干擾,獨立IPO開始有所動搖。
同時,上市公司尤其是過去幾年新上市企業開始面臨業績和市值壓力,并購整合動力甚至壓力開始顯現。
為此,相比前幾年,從并購交易的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看,交易的可能性或者可得性,料將在2023年更加成熟。
從2016年前后的上一輪鋰電景氣周期來看,也是如此。
而且,并購整合也符合新能源行業從“數量”到“質量”發展的邏輯預期,本質上是推動行業資源的更加有效整合。
作為新能源行業的長期觀察者,無意追求行業短期發展的“功名”,更不愿看到行業“大干快上”之后“一地雞毛”,而更多希望行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
2023年,將是產業分化的關鍵一年,很難再以資本和產能為代表的“數量”為綱,而必須以“質量”為綱,更加注重產能消納端的應用場景深化和商業模式創新,同時在技術創新上更加務實而非花里胡哨,資本市場也可能發生從IPO到并購的風向變化。
一切充滿變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