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汽車出口先抑后揚
2022年,在疫情反復、地緣政治變局沖擊全球大宗商品供應等不利因素的擾動下,我國整車出口延續了去年快速增長的勢頭,再創新紀錄。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1~10月,整車(不含低值電動載人汽車,下同)出口247.22萬輛,同比增長53.7%;出口金額465.16億美元,同比增長67.9%。其中,乘用車出口194.04萬輛,同比增長59.6%,出口金額325.04億美元,同比增長79.8%;商用車出口53.18萬輛,同比增長35.2%,出口金額140.12億美元,同比增長45.6%。從各月整車出口情況來看,呈現先抑后揚走勢。4月跌至全年谷底,而后逐步上行回暖,9月同比增幅超過100%,10月出口額再創單月新紀錄,11月、12月繼續維持高位走勢,全年出口量有望突破3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51.9%。
汽車出口量質齊升
1.乘用車占比提升,商用車溫和復蘇
1~10月,乘用車出口量一枝獨秀,占整車出口總量的78.5%,較去年同期增加近3個百分點;9座及以下小客車為第一大出口車型,共出口68.81萬輛,同比增長53.9%,占乘用車出口總量的35.5%。商用車占出口總量的21.5%,客車、貨車和其他類商用車出口量同比分別增長21.39%、36.26%、37.19%。
2.新能源汽車出口保持高速增長
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68.43萬輛,同比增長102.0%;出口額18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11.1%。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出口57.7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84.4%;出口額149.19億美元,占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額的81.2%。值得一提的是,純電動載貨車輛出口保持較好勢頭,未來增長可期。
3.出口市場三足鼎立,歐洲成為新亮點
從出口數量看,亞洲、歐洲、拉丁美洲為我國整車出口主要海外市場,出口量占比分別為32.6%、25.9%、25.9%。從出口金額看,歐洲以168.97億美元位居第一,同比增速為82.7%,是增速最快的,占比36.3%。以歐洲為目的市場的新能源汽車,正成為推動我國整車出口加速上升的重要驅動力。
1~10月,智利為我國整車第一大出口市場,出口11.18萬輛,同比增長23.0%;墨西哥位居第二,出口9.45萬輛,同比增長191.6%;沙特位居第三,出口9.22萬輛,同比增長43.9%;比利時居第四位,出口7.72萬輛,同比增長255.8%;俄羅斯居第五位。在出口額排序中,比利時以20.67億美元居首,同比增長257.2%,主要出口車型為純電動乘用車,占比高達69.8%,另有24.1%為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
4.頭部車企出口集中度高,傳統基地優勢明顯
我國整車出口仍以自主品牌為主。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1~10月,排名前十位的出口企業分別為上汽集團(68.39萬輛)、奇瑞(36.36萬輛)、特斯拉上海(21.94萬輛)、長安(21.81萬輛)、東風(19.86萬輛)、吉利(16.01萬輛)、長城(13.28萬輛)、北汽(9.36萬輛)、江淮(8.99萬輛)、重汽(6.98萬輛)。這10家企業占出口總量的90.2%。
上海市、安徽省、重慶市為整車出口量前三地區,出口量分別為64.7萬輛、28.6萬輛和23.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3.32%、43.64%和43.37%。出口量排名前十的地區中,河南省增幅最大,同比增幅達320.9%。前十地區合計出口211.71萬輛,占整車出口總量的81.0%。
5.自主品牌海外投資步伐更堅實
隨著產品競爭力的不斷提升,自主品牌海外投資的腳步愈發堅實。今年7月,奇瑞汽車宣布計劃投資近10億美元在印尼生產和制造電動汽車,預計年產能將達到20萬輛。9月8日,比亞迪與泰國WHA偉華集團有限公司簽約,簽署土地認購、建廠相關協議,這標志著比亞迪全資投建的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在泰國落地。9月16日,蔚來在匈牙利佩斯州的蔚來能源歐洲工廠正式投入運營,首座換電站下線并運往德國。
汽車出口隱憂不容忽視
1.經濟預期下調,外需收縮明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2%放緩至2023年的2.7%;深陷俄烏沖突旋渦的歐洲各國前景更為黯淡,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大幅放緩、通脹居高不下;發達和新興歐洲經濟體GDP增長率將分別從2022年的3.2%和1.2%下降到2023年的0.6%和0.5%,2022年通貨膨脹率預計將保持在8.8%的歷史高位。當前全球實體經濟持續疲弱,通脹高企,給中國出口帶來較大壓力,需警惕出口下行風險對我國產業的相關影響。
2.全球車市艱難修復,經濟衰退陰云籠罩
據美國汽車經銷商協會數據,10月,美國汽車庫存水平環比增長7.8%;1~10月,美國輕型車累計銷量1131.49萬輛,同比下降11.1%,預計2022年全年銷量為1380萬輛,低于2021年。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數據顯示,1~10月,新車累計注冊量約為918萬輛,同比下降7.8%;其中意大利、法國跌幅均超過10%,西班牙、英國和德國降幅也都在5%以上。雖然歐洲汽車市場已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但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讓消費者購買力下降,而且能源危機正在推高成本,阻礙了歐洲汽車業的復蘇。分析機構認為,即使2023年歐洲新車銷量有所改善,仍將低于疫情前正常的銷量表現。
3.供應鏈安全與效率成為第一要務
隨著汽車行業的轉型升級,產業鏈上下游的零部件行業正迎來發展機遇期。不過從上游應用端看,原材料、芯片、操作系統、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等依然制約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主機廠等價值鏈中下游主體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產業鏈安全與韌性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受百年變局和疫情交織影響,汽車產業鏈分工格局、運行邏輯、規則體系、競爭范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中國汽車補鏈強鏈的任務依然迫切。
4.出口增長推高運輸成本
自全球疫情暴發以來,海運集裝箱運價已飆升了3~4倍,企業飽受訂艙難、運費高之苦。今年以來盡管集裝箱運費明顯回調,但汽車出口企業反映,受時局影響,國際物流市場需求驟增,出口仍然面臨物流瓶頸。為應對不斷上升的風險,車企呼吁增設國際運輸航線,拓寬出口運輸渠道來保障物流供應暢通。
根據英國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數據,今年10月,6500輛汽車運輸船一年期合同的租費達到每天10萬美元的高點,為2020年中期水平的10倍。租船費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汽車長距離出口運輸(汽車車海里貿易量)迅速增加,以及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在海運貿易中的份額不斷上升(2022年初至今約為25%)。運輸體積和重量的增加導致運輸需求的驟增,也放大了專業船舶運力因疫情供應不足問題。預計汽車滾裝船短缺將持續至2024年左右。
2023年汽車出口形勢展望
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稱,由于世界經濟受到多重沖擊,全球貿易在2023年增速將大幅下降。2023年全球商品進出口總額可能僅增長1%,遠低于此前預測的3.4%。WTO認為,隨著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長放緩,進口需求將減少。俄烏沖突導致的高能源價格將擠壓歐洲家庭支出并推升企業生產成本;美國收緊貨幣政策將沖擊住房、汽車和固定投資等對利率敏感的支出領域。同時,持續上漲的能源和食品價格可能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糧食安全風險和債務問題。
1.美聯儲加息周期持續,推高全球經濟衰退預期
對于全球其他經濟體而言,美國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十分明顯。一方面,美國維持較高利率水平將會持續回籠美元流動性。這不僅會降低全球經濟活力,還可能引發金融市場的動蕩。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較為依賴海外資本投資的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美國回籠美元流動性將對其經濟造成較大沖擊。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曾表示,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正受到美元走強、借貸成本高企和資本外流“三重打擊”。
另一方面,美國高利率水平也會壓縮各國政府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空間。考慮到2023年美國大概率仍將維持較高利率,各國為了平衡外匯市場波動、減緩資金外流速度,必然會被迫將本國利率也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從而壓縮了這些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空間。從發達國家來看,這一輪美元加息周期下,貨幣貶值嚴重的多是發達國家,日元、英鎊、歐元和韓元等貨幣的貶值幅度都位居前列,而這些發達經濟體的實體經濟也都面臨衰退風險。
2.全球化逆流洶涌,非關稅壁壘與原產地規則頻出
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明確,美國政府擬提供高額補貼,支持電動汽車、清潔能源等多行業的生產和投資,但其中多項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僅面向美國本土企業或在美運營的企業。此舉引起歐洲、日韓、中國等的譴責。據悉,歐盟內部正在討論應對措施,并準備提出對等條款,但考慮到汽車產業鏈的全球性布局短期內難以扭轉,此項政策恐難以取得實質性推進。作為歐盟的兩大主要經濟體,法國和德國先后對美國這一法案表現出不滿,德國總理朔爾茨還表示這可能引起“一場巨大的關稅戰”。如果歐美真的為此產生貿易沖突,中國不可避免會受到波及。
3.綠色轉型成“雙刃劍”,車企恐被隱性成本捆綁
2022年歐洲議會先后通過一系列法案,通過引入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電池標簽與護照、上游礦產供應鏈盡職調查等政策性工具,在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下,建立價值鏈制高點,以維持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以上法規無疑將推高社會成本,對我國出口產品形成綠色壁壘,影響我國新能源汽車及產業鏈的競爭力。
此外,發展中國家普遍將碳排放立法提上日程,將加大對交通運輸業排放超標的處罰力度,但部分法規制定初期缺乏完善的運行和考核機制,已引起多重貿易糾紛,未來可能打亂并影響我國出口車型的投放規劃。
4.價格對出口增長貢獻度偏高,利潤率改善乏力
中國出口面臨的外需收縮壓力或將較快凸顯。一方面,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價格因素對全球以及中國出口的貢獻度偏高。2022年4月荷蘭統計局發布的全球進口量指數同比僅增3.8%,而進口單位價值指數同比增幅達12.9%,二者差值創2012年以來新高。2022年以來,價格因素貢獻了中國出口同比增速的絕大部分,且出口對中國實際經濟增長的拉動已有所減弱。另一方面,作為外需主要來源的歐美進口需求已處于下行通道。俄烏沖突之后,歐洲通脹加劇、美聯儲加快緊縮政策步伐,歐美制造業PMI開始加速下滑。由于能源供給缺口難解、美國或陷入“工資-物價”螺旋的風險,歐美央行抑制通脹的過程較大概率會付出經濟衰退的代價。
因此,中國經濟不僅面臨美聯儲快速加息的外溢影響,還面臨歐美經濟走向衰退帶來的外需沖擊。6月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這對于中下游制造業的盈利改善頗為有利,但隱憂在于后續出口動能的衰減,若外需嚴重減弱,則可能沖抵成本壓力緩和的積極影響,導致盈利不振。
5.預計2023年整車出口增長20%
當前,自主品牌牢牢占據著出口主體地位,占出口量的七成以上。在品牌戰略方面,中國車企紛紛推出中高端品牌,上行進攻中高端市場;在產品規劃方面,中國品牌以質促量,持續提升產品力,加速迭代效率,展現出了差異化競爭優勢。展望2023年,新能源汽車增長潛力有望持續釋放。綜合研判,2023年我國整車出口將保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提升至30%以上;海外新興市場中,拉美、南非、中東值得期待,預計全年整車出口增速可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