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12月23日,據上海證券交易所文件,上交所決定終止對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治臻”)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審核的決定。
今年6月30日,上海治臻科創板IPO獲受理,但在受理后不到半年時間,公司的上市進程就遭到終止。
根據招股書,上海治臻原本擬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070萬股,募集資金12.21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計劃6.71億元用于擴建氫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生產項目,2.89億元用于上海治臻研發中心建設項目,2.6億元補充流動資金。
如今在上市進程遭到終止之后,上海治臻的資金來源需要另謀出路了。
根據公開信息,上海治臻由上海交通大學技術團隊發起,致力于打造氫能金屬極板全鏈條解決方案。產品主要應用于捷氫科技、新源動力、未勢能源、氫晨科技、濰柴動力等國內主流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企業。
招股書顯示,上海治臻2019年、2020年、2021年營收分別為2750萬元、6961萬元、2.23億元;凈利分別為-3359萬元、-1.3億元、2016萬元;扣非后凈利分別為-500萬元、-253萬元、1390萬元。
2019至2021年,上海治臻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分別為94.07%、96.00%和94.53%。而前五大客戶中,捷氫科技占據了半數以上的銷售額,分別為1842.87萬元、3558.36萬元和1.07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高達67.00%、51.12%和48.10%。
可見,上海治臻對主要客戶,尤其是第一大客戶捷氫科技高度依賴。
此次上市,上海治臻選取的上市標準為第二套,第二套標準規定,預計發行上市的股份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5億、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2億人民幣,并且三年在研發方面的累計投入比例,需要占3年內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15%以上。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來自捷氫科技的大力輸血,上海治臻大概率無法達到科創板上市的標準。
今年6月,捷氫科技與上海治臻的IPO幾乎是前后腳獲得受理,但在10月份其IPO進程便與治臻一樣,處于中止狀態。在上海治臻IPO遭到終止之后,捷氫科技的未來也蒙上了一層陰影。
數據顯示,2021年,捷氫科技產能為6000臺,產量只有1470臺,產能利用率僅24.5%。雖然只有不足三成的產能利用率,捷氫科技卻在2021年大筆采購了上海治臻1.07億元的產品,而2020年的采購金額才僅有3558.36萬元。
捷氫科技對上海治臻無底線的輸血行為,引發交易所關注,甚至對雙方交易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交易所在問詢函中要求上海治臻說明向上海捷氫銷售增長率顯著高于其他企業的原因及合理性、公司向捷氫科技簽訂的銷售合同只約定價格而無采購數量的原因、與捷氫科技業務開展的具體模式、與其他客戶差異的原因。
不過,在上海治臻在IPO終止之后,也不需要再披露這些交易數據了。
目前,雖然燃料電池汽車行業正在進入應用成本快速下降的成長期,但受氫能基礎設施缺乏以及氫氣使用成本較高等問題,目前總體市場規模不大。過于早期的行業狀態,成為捷氫科技、上海治臻等紛紛折戟上市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