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18日,第20屆《財經》年會在北京舉行,18日下午的能源論壇上,多位專家認為,年初爆發的俄烏戰爭刺激了新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替代,新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都將加速。其中,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將超出預期,但也面臨三個明顯不足。
周大地:中國不存在能源危機,新能源處于加速階段
能源危機是2022年的關鍵詞,但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周大地認為,所謂的能源危機并非全球性危機,而是人為中斷供應導致的局部危機。今年全球能源供應能力相對充裕,而全球經濟增長非常疲軟,能源需求相對不足。從中國的情況來看,能源供應有充分保障,不存在能源危機。但在市場合理運行方面,特別是價格的結構和價格的傳遞機制矛盾比較突出,需要進一步調整價格傳導機制。
周大地認為,能源消費增速下降,正好給新能源加速發展創造了很好的條件,新能源產業應該處于一個加速發展的階段,以光風為主,加上水、核和生物質能源,儲能技術,合起來構成極為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今后二三十年內光伏裝機要超過50億千瓦,風電裝機要超過30億千瓦,水電要把能夠開發的水電盡量開發,核電裝機也需要增加到3億-5億千瓦,此外還要建立起相應的儲能和新型電網運行體系。
截至2021年末,中國光伏累計并網裝機3.07億千瓦,風電累計并網裝機3.28億千瓦,核電0.52億千瓦。
周大地說:“從現在就要開始加快速度。光伏的年均裝機峰值不是現在的每年幾千萬千瓦,今后應該達到每年2億千瓦以上,而且應長期維持高位,不是說沖高了以后就退回來了,風電也要每年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只有這樣,才能爭取在二三十年時間,使我們的電力系統提前實現低碳化。現做的越晚,以后的壓力就越大。”
周大地認為,從技術發展和成本競爭來看,中國走“新能源+儲能”的技術路線,比走“化石能源+CCS”的技術路線具有更強的經濟競爭性,靠化石能源維持所謂的電力穩定,這是建立在落后的技術和經濟分析的基礎上。今后電力系統的技術革命和體制革命將成為推動新能源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主要動力。
關于中國是否從俄烏戰爭中間接受益(因為進口俄羅斯能源便宜了)的問題,周大地認為這種說法過于簡單,主張中國應借機調整低碳目標,更多使用石油來替代煤炭更是不切實際。
他認為,中國石油消費百分之七八十是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等成品油,由于交通的日益電動化,中國的成品油消費兩三年前就已達峰,這兩年明顯下降,所以原油石油進口也明顯減少,這個趨勢以后也不會扭轉,不可能說先把燒煤變成燒油,再把燒油變成清潔燃能源,中國不會再拐這個彎了。20年前如果有這個條件,或許會如此。
李俊峰:新能源產業一國獨大不是好事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和國合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認為,俄烏戰爭對新能源發展的影響,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更大一些。包括中國美國歐盟在內,全球范圍內大部分國家都認為,這場戰爭使人們堅定了擺脫化石能源依賴的決心。
歐盟是首當其沖的受影響方,其決心也最堅定。李俊峰介紹,歐盟原本打算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提高到40%,俄烏戰爭后提高到了45%。“大家可能覺得增加5個百分點變化不是特別大,但不要忘了,現在歐盟可再生能源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占比只有23%,到2030年提高到45%,增加23個百分點,現在剩下7年時間,平均每年要增加3.5個百分點,這是非常非常艱巨的任務,但歐盟下了這個決心。”
李俊峰介紹,歐盟的非化石能源發電比例在2020年已達63%,2022年有可能接近70%,這是歐盟有底氣宣布和俄羅斯脫鉤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達到80%到90%的時候,歐盟的底氣就更足了。
李俊峰說,到2030年,光伏工業的產能完全可以支持全球每年裝機6億千瓦,事實上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量就可能突破6億千瓦。如果光伏達到6億的年增量,差不多就相當于每年增加一萬億千瓦時發電量,相當于最近今年全球發電量年增量的60%左右,就可以彌補由于化石能源供應短缺所帶來的問題。
但李俊峰也指出,光伏發展的最大不確定性是地緣政治問題和貿易保護主義問題,若不能解決,光伏工業的產能就無法有效發揮,這是我們要努力避免的局面。俄烏戰爭提醒我們,對抗無法解決問題,也無法保證安全,只有合作共贏才能避免危機,努力維護全球的政治安全和和平局面,對于維持全球的能源安全和推動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談及國內情況時,李俊峰介紹,2022年中國新增發電量在3000億千瓦時左右,而光伏新增發電量有可能超過3000億千瓦時,已經實實在在地對化石能源發電形成有效的替代。今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比有可能增加到1到1.5個百分點,2021年0.7個百分點,今年有倍增可能。
中國光伏工業的產能占到全球產能的80%左右,談到如何善加利用這一優勢時,李俊峰說:“二十大報告中有一段話大家一定要記住,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走市場化的道路不動搖。另外,在國際上堅持多邊主義,別人脫鉤我們不脫鉤,我們堅持合作的態度,我們不會拿光伏做武器,最終我們是會感動世人的。”
他同時指出,在產業布局上,一國獨大不是好事情,相對均衡一點,保證供應鏈安全,這也是全球的共識。在石油、天然氣問題上,中國不希望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發展新能源產業上其它國家也有這種心態,不希望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所以我們需要廣泛的合作,不要天天說我們占80%到90%,這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們希望均衡發展,我們的企業也要到國外去部署產能或進行產能合作,在中東、歐洲、南美、北美、東盟、非洲,我們都可以共同合作。”
周園:中國新能源產業仍面臨三大挑戰
波士頓咨詢集團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伙人周園在肯定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優勢之后,特別提及了仍然存在的三個嚴重不足:
第一,儲能、能源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科研效率較低,影響力有限、產業聯動不足。
周園介紹,中國新能源的科研活躍度高,但國際影響力不足。例如在儲能和能源互聯網領域,中國的論文發表數量均居全球第一,但論文被引用的頻次,儲能領域的前三名是美國、德國、韓國,能源互聯網領域是英國、美國、意大利。
第二,能源領域綜合創新水平國際排名落后,創新生態不完善。
周園介紹,2021年全球能源綜合創新指數排名,第一、二梯隊,以歐洲國家為主,前八名為芬蘭、丹麥、瑞典、英國、瑞士、比利時、荷蘭、德國,他們在基礎科研實力、新能源消費占比、全球合作等維度均表現優秀。美國2021年排名從全球第4下滑至第17, 跌出第一梯隊。
中國2021年排名為25,與歐洲的差距主要在創新生態與市場應用這兩個方面,例如綠色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的比重 ,綠色能源技術出口占GDP的比重。
第三,能源產業發展綜合經濟性不足,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基礎設施的成本將顯著推高電力成本。
周園介紹,根據波士頓咨詢的計算,在現行政策情境下,預計到2050年,該成本將達0.25元/千瓦時。其中的重要環節是新型儲能技術成本仍高昂,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抽水蓄能的成本分別為每千瓦時0.67元、0.66元、0.57元、0.33元、0.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