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對硬科技的投入是毫不吝嗇的。
即便市場情緒日趨謹慎,圍繞新能源的爭奪還是很火爆,如今氫能正在不斷蓄力。
近年來,國內在氫能源方面的投融資十分活躍。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氫能行業股權融資一共發生融資事件21筆,融資金額15.9億元,融資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0%和137%。
最近,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氫科技”)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達到45億人民幣,投后估值或達到130億人民幣。公開信息顯示,這是國內氫能行業目前單輪融資規模最大的股權融資。
而在資本的助推下,不少氫能企業也卯足了勁,還想要沖擊一波IPO。例如,國富氫能、治臻股份等公司紛紛遞表A股,吸引了市場矚目。
不過,就在近期,國富氫能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對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的審核。
顯而易見,雖說氫能已站上風口,但入局者的上市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仔細探究一番,可謂是任重而道遠。
萬億藍海待發掘
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能源轉型乃是必然之舉,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號元素——氫背后的能源市場,存在一片廣闊的藍海。
如今,氫能憑借生態友好、高效性、儲運方式多樣、應用場景廣泛等特點,已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之一,而我國也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我國已實現氫氣產能約為4000萬噸/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年,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8939輛;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建成加氫站超270座,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氫能產業已初步掌握氫能制備、儲運、加氫、燃料電池和系統集成等主要技術和生產工藝,具備明顯的發展優勢。
近年來,隨著政策和產業的積極推動,其市場前景越發明朗,公開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有望達到1萬億元。
具體來看其產業鏈,一般分為上游的制氫、中游的儲運和加氫站以及下游的燃料電池系統等應用。其中,在下游端,目前氫能的應用場景主要聚焦在交通業、工業等。
公開數據顯示,預計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有望達到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約占該領域用能比例19%,燃料電池車產量達520萬輛/年。
可以發現,氫能產業的風口期已然到來,不少企業都試圖來分一杯羹,畢竟其商業化市場的大蛋糕惹人垂涎,與之相配的設備、零部件存在長期的發展空間。
缺乏破局者?
然而,氫能的發展勢頭雖然很猛,我們也不能忽視它在現階段的痛點。
要知道,氫能產業還處于示范推廣期,市場算是尚在培育,技術也并不成熟。不過,這也意味著:誰能搶先入局,便有望占據一定的先發優勢。
然而,由于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往往需要大量資金、人才、技術的投入,相關入局的公司容易受困于此,難以很快實現規模化,在短期內競爭力存在短板。
舉例來說,今年6月曾遞表A股的國富氫能專注于為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廠商、整車廠商、能源公司、城市公交運營公司等客戶提供氫能核心裝備,擬募資20億元,主要用于氫能裝備產業基地三期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項目。
國富氫能的實際控制人為鄔品芳和王凱,兩人合計控制公司24,175,987股,占比 26.85%。
報告期內,國富氫能實現營收1.76億元、2.51億元、3.30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為-1773.50萬元、-6201.47萬元、-6577.38萬元,可以發現,近三年公司的營收逐年增長,虧損卻在進一步擴大。
根據招股書,國富氫能選擇適用《上市規則》第2.1.2條第四項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于人民幣3億元。"可以看出,它的業績“剛過及格線”。
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16.72%、22.39%和 10.37%,受產品結構、客戶類型、產品應用場景、議價情況、主要原材料價格變動、客戶指定原材料等因素的綜合影響,毛利率呈波動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期各期末,國富氫能的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60億元、2.30億元、3.61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0.80%、91.47%、109.51%;應收賬款周轉率分別為1.63、1.29 、1.12,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值。
報告期內,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6009.54萬元、-6891.30萬元、-2.49億元,持續為負,主要原因是氫能行業尚處于快速發展期,市場規模快速擴張,但由于銷售回款受燃料電池系統集成商、 整車廠商等下游客戶自身經營、資金狀況和審批流程等影響,回款周期整體相對較長。
報告期內,國富氫能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388.47萬元、1686.74萬元、4206.60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87%、6.72%、12.76%。公司在“制、儲、輸、用”氫環節裝備進行布局,持續加大液氫裝置、液氫容器、液氫儲氫型加氫站和電解水裝置等研發項目投入,為液氫類和電解水類相關產品產業化做好技術儲備。
事實上,如今氫能企業想要上市也是在意料之中,畢竟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若能順利上市,資本市場可以為其帶來融資助力,公司也能進一步擴產,提高品牌聲量,還利于行業提高集中度。
不過,目前而言,入局的玩家即便是上了市,若在成本、技術等方面沒有突破,也難以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往往會"增收不增利",深陷虧損的魔咒。長此以往,公司現金流也會明顯吃緊,存在一定的經營高壓,屆時想必投資者也不會買單。
如此看來,氫能產業雖然是片藍海,在能源轉型上存在重要的戰略性意義,有不少公司都被資本捧了出來,但就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入局的玩家們在降低成本、技術升級上都觸及瓶頸,需要時間去反復論證,短期內盈利問題成了“老大難”,距離所謂的商業化落地還是有些距離。
結語
毫無疑問,氫能已成為能源轉型過程中的“香餑餑”,投資熱度挺高。不過,目前行業發展還處于早期階段,發展模式并不明晰,相關應用還在積極探索之中,入局者的護城河還沒發展起來,競爭力并不強,盈利表現也并不樂觀。
雖說有些氫能企業被市場給予高預期,但它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并不小。若相關標的能順利推進上市進程,或能吸引到更多的市場資源,有望向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再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