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光伏n型技術爆發的元年。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n型電池在光伏電池擴產總量中占比超42%;而在組件環節,上半年擴產總量中超27%皆為n型組件。n型產品在當下時代占據引領地位已毋庸置疑。
在此背景下,n型熱也展露出一個新現象——光伏行業不再是“圈地自萌”,諸多外來企業正和傳統光伏制造企業一道,共同支撐起n型產品的普及潮。
來自汽車配件、材料、餐飲、煤炭等諸多行業的企業跨界而來,重金投向n型產能。一些光伏業內資深人士出去創業“自立門戶”,也大多將主攻方向選定在n型產品的制造與銷售。
“跨界玩家”和“新選手”越多,對n型時代的到來固然有益,但難免又會給人產生疑問——n型的門檻是不是不高,市場未來會不會良莠不齊?對此,需要對n型熱做一番冷思考,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做好n型?就這個問題,專訪了晶澳科技產品技術部總監湯坤。
技術力積累至關重要
“做n型和做好n型是兩個層面的事,其中關鍵不止在于錢,更在于技術力的積累。”湯坤對說道:“那么怎樣才算做好n型?有一個判斷標準可供參考,就是看性能參數以外還有多少東西。”
今年5月,晶澳發布首款基于182尺寸的n型組件產品“DeepBlue 4.0 X”,該產品的性能參數可謂讓人驚艷——電池量產效率25%,組件量產效率22.4%、功率625W、雙面率80%,首年衰減率小于1%,此后逐年衰減小于0.4%……
湯坤表示,晶澳作為老牌光伏制造巨頭,進軍n型領域,自身技術功底不僅體現在性能參數上,更體現在參數以外的諸多匠心。“這也是晶澳在光伏n型時代的優勢所在。”他說道。
注意到,“DeepBlue 4.0 X”的匠心蘊含在三個環節:
在原材料硅片方面,晶澳研發并應用了低氧n型硅片,此種硅片具備超高少子壽命,可達到毫秒級別;在核心元件電池方面,晶澳基于過去十幾年對PERC與TOPCOn技術的研發積累經驗,成功實現了n型電池的最佳表面鈍化和鈍化接觸技術、超細柵金屬化和雙面減反膜等技術,令電池量產效率達到了領先行業的25%。
在組件封裝環節,晶澳使用了零間距柔性互聯技術,其中零間距是指晶澳充分利用了電池片間的間距,從而在保證組件尺寸不變的情況下,進一步增大有效受光面積,以此增加整體的功率和效率。
而在實現零間距的過程中,電池片彼此間的機械應力也會隨之加強,進而提升了隱裂風險。為此,晶澳又采取柔性技術,這在極大程度上消除了高密度組件的隱裂隱患,為 DeepBlue 4.0 X的可靠性增添了保障。
在過去,組件的功率、效率和可靠性之間存在著折衷和權衡,成就一方面,往往需要讓步另外一方面。“DeepBlue 4.0 X通過應用高效技術,做到了功率、效率、可靠性的同時提升,令組件達到了一個各方面都非常好的狀態。就此而言,晶澳向市場推出的是一款基于多年技術積累、并經過驗證的成熟n型產品,真正做到了為客戶價值負責,而此種負責的背后,正是深厚的技術力積累,在此角度來看,做n型產品的門檻是很高的。”湯坤對說道。
技術體系決定市場地位
晶澳科技規劃,至2023年末公司n型電池產能將達到27GW,再結合具體投產時間節點、市場對新產品需求,初步預計n型組件將占2023年出貨目標的1/3左右。
縱觀整個光伏行業,27GW的n型產能可謂數一數二,而這也引出一個問題——為何進入n型領域的企業如此之多,但真正敢于大規模上馬產能的仍是傳統光伏制造企業,尤其是傳統巨頭?
“有人認為傳統光伏巨頭敢于大舉投建n型產能是因為實力強,這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資金實力,二是技術實力。實際上很多新進入光伏行業的企業都是不缺錢的,缺的其實是技術實力,準確來說,是技術體系。”湯坤對表示道。
眾所周知,晶澳科技早在2010年便開始從單一的電池環節,向上游硅片和下游組件、電站擴展。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如今的晶澳已建立起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包括太陽能硅棒、硅片、電池及組件、光伏電站等各生產應用環節,并相應建立了人才團隊。
一體化模式的建立,為晶澳搭建了大的技術體系框架,進而使公司產業鏈成本下降,獲得市場優勢。除此以外,晶澳在產業鏈各環節所搭建的小的技術體系也同樣值得關注,它們的專業度很強,對公司的發展也極為關鍵。
“想做好n型產品,并建立市場地位,必然要有一個鍛煉多年的技術團隊在背后做支撐,具備一個高標準的技術體系。以組件為例,人們會覺得做組件不難,不用涉及復雜的物理化學反應,只是一個封裝的過程。但即便如此,想把組件做好,也需要一個技術體系做長期沉淀,才能夠在量產時按照預定的時間點,達到預想的功率、效率和良率。”湯坤說道。
“這其中涉及的不止是設計團隊,還有工藝團隊以及測試團隊等,他們都要給出意見,把細節不斷把握好,最終公司才有底氣敢于十幾吉瓦、幾十吉瓦的投建產能。一旦某些細節沒有打磨好,一丁點變化就會導致成本不及預期,行業競爭這么激烈,一分錢都會產生莫大的影響,更何況是做技術更為復雜的n型產品,這也是為什么只有傳統光伏企業敢于上大產能的原因。”
正如湯坤所言,中國光伏行業發展了幾十年,如今能夠存留下來并成為主流大廠的企業,在技術層面無一不是能夠“說到做到”的,如功率目標、效率目標,產能目標等。他們所說的,不是停留在理論和實驗室數據上,而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了量產產品上。
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言行一致”,皆因自身磨練多年的技術體系積累。而這也決定了他們才是真正能最大化實現客戶價值,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