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底“藍天保衛戰”圓滿收官后,時隔近兩年,大氣污染防治領域又一重磅攻堅行動即將開展。
11月16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的通知,將在“十四五”期間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三個標志性戰役。目標是到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基本消除;PM2.5和臭氧協同控制取得積極成效,臭氧濃度增長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移動源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
一年前,2021年11月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將著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攻堅戰、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作為“十四五”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三個標志性戰役。而《行動方案》通過制定3個攻堅行動方案,對這“三大戰役”的攻堅目標、思路和具體任務措施進行了部署。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行動方案》抓住了重污染日消除、臭氧污染和柴油車污染這三個當前大氣治理的難點、痛點問題,對“十四五”大氣治理任務具有推進和促進作用。
“攻堅戰”難在哪?
過去十年間,中國空氣質量出現明顯改善。此前,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提到,過去十年里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數減少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已經比2015年減少51%。
不過,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有關負責人在介紹此次《行動方案》的背景時指出,當前大氣污染治理形勢依然嚴峻。京津冀及周邊等區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依然高發、頻發,全國超過一半的城市仍然出現重污染天氣,仍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臭氧污染日益凸顯,特別是在夏季,已經成為導致部分城市空氣質量超標的首要因子,今年以來,全國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上升6.4%。柴油貨車污染尚未有效解決,移動源氮氧化物排放約占全國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的60%,對PM2.5和臭氧污染貢獻率大。
以近幾年增長較快的臭氧污染為例。《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以臭氧為首要污染物的超標天數占總超標天數的34.7%,僅次于PM2.5的39.7%。但由于臭氧不像顆粒物那樣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產生的,而是由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在氣溫上升、光照增強的條件下發生快速光化學反應產生的,防治臭氧污染難度顯然更大。
“很多城市在治理PM2.5污染的時候,通過降低揚塵、控制機動車尾氣、禁燃等措施都能立竿見影,但面對臭氧就束手無策,因為臭氧污染比較復雜。”彭應登介紹,根據目前臭氧污染成因定性分析,部分城市為VOCs控制型城市,部分為NOx控制型城市,即控制了該污染物排放后,就能有效減少城市的臭氧濃度。“但有的NOx控制型城市,我們把VOCs降低了40%之后一看,臭氧濃度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0%。”他舉例。
因此他指出,治理臭氧污染應因地制宜、區域協同。控制臭氧要做到 “一城一策”“ 一市一策”,甚至還要根據每個生產企業的特點,對VOCs進行“一廠一策”的控制。同時,由于臭氧污染也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要強調區域聯防聯控。
從“減污降碳”到“降碳、減污”
實現2025年基本消除重度污染,也同樣是個難題。重污染日的形成,本身是由污染物排放量、氣象條件和特殊的地形結構三個因素造成的。這也是過去十余年的空氣環境治理中, “人努力,天幫忙”這句話話常常被環保部門提及的原因。
一個例子是,在《行動方案》規定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中,京津冀地區中的北京是一個簸箕形的、三面環山的半盆地,汾渭平原也是半狹長的盆地,地形結構本身就不利于氣象擴散條件較差。在污染排放的基數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之前,如果出現不利氣象條件特別多的時候,要消除重污染天數顯然是很艱難的。
彭應登認為,一方面各地要細化污染治理措施,進行區域聯防聯控,另一方面要轉變治理污染的思路,不再被動地在經濟建設的背后治污,而是要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礎上減少污染。
此前,在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也指出,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彭應登指出,與之前常說的“減污降碳”不同,“降碳減污”是一個思路的轉變,通過降碳對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進行根本性的、深刻的優化和完善,污染物的排放才會出現大幅的下降,治污的驅動力也將有所增強。
在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方面,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向《華夏時報》記者指出,目前國內貨運大多采用柴油貨車,由于其耗油耗材的特性,帶來的污染也比較重。此次《行動方案》也將倒逼市場進一步使用電動重卡對柴油貨車進行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