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近日發布的《廣東省燃料電池汽車加氫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明確提出,允許在非化工園區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業內認為,這一政策對氫能產業將產生積極影響,非化工園區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在廣東有望“松綁”。
不過,受訪人士認為,制氫加氫一體站要從化工園區的限制中走出來,實現氫能產業的更好發展,除了政策支持外,氫能能源屬性的進一步明確和相關標準法規的完善也同樣重要。
政策“開口”利好產業發展
《辦法》明確,加氫站的布局規劃應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銜接。各地市要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重點支持加氫合建站和制氫加氫一體站建設。其中,制氫加氫一體站制氫規模不得超過3000千克/天,儲氫罐總容量不得超過3000千克,并允許在非化工園區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
“允許站內制氫,推行制氫加氫一體,對氫能產業的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由于氫氣密度低,加氫站所需氫源均采用長管拖車運輸,效率極低,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進而推高了終端售價,這也是制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的瓶頸之一。”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原二級巡視員白振華認為,氫能從前端制取到終端應用要經過制、儲、運、加、用多個環節,各環節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使用成本。因此,在氫能應用的起步階段,適當減少中間環節也是降低氫能使用成本的有效措施。采取制加氫一體模式,減少中間儲運環節,可有效降低成本,從而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考慮到用氫成本偏高、氫儲運瓶頸仍存等因素,制氫加氫一體化被視為降低氫氣利用成本、解決部分地區用氫荒問題的有效途徑。而允許制氫加氫一體站走出化工園區,將為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提供更多便利,有助于優化加氫基礎設施布局,利好氫能汽車產業發展。”四川博能燃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彭雪峰表示。
江蘇國富氫能技術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總監魏蔚表示,制氫加氫一體站在國外已實踐很多年。在我國,最早是在化工園區內集中制氫,把氫氣作為化學工業品使用。最近幾年隨著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氫氣開始作為能源用在氫能汽車上,新的應用場景催生了制氫加氫一體站的市場需求,標準法規和管理辦法也亟待更新完善。“要根據應用場景細化管理,充分考慮安全風險,對于制氫量小、風險可控的制氫加氫一體站,沒有必要按照化工產品生產管理。”
能源屬性需要法律支撐
“一直以來,氫氣在我國都屬于危險化學品,其生產、儲存和運輸都受到相關法規的限制,制氫項目必須設置在化工園區內。在化工園區以外進行站內制氫,就牽涉到危化品的生產,必須有危化品生產許可證。此外,還要按照危化品建設項目的要求選擇制氫地點。如此一來,很多地方在化工園區外推進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難度較大。”上海舜華新能源系統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阮偉民介紹,此前,他們曾計劃在上海臨港建設一座制氫加氫一體站,但在可研評審時,由于臨港不是化工園區,相關法規也不完善,各種條件均不成熟,最終只得將制氫項目作為二期項目推遲建設。
白振華認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中長期規劃》)已經明確了氫的能源屬性,提出氫能是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議盡快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為氫能的能源定位提供有力法律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與制氫相關的產業轉折點有望在短期內到來。阮偉民提到,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危險化學品安全法(征求意見稿)》已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列為2022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其中明確寫道“新建危險化學品生產建設項目應當進入化工園區,資源類和為其他行業配套的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除外。”這一法律的正式頒布有望進一步助推制氫加氫一體站走出化工園區,利好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加氫站的審批也離不開主管部門的支持。《城鎮燃氣管理條例》提到,燃氣是指作為燃料使用并符合一定要求的氣體燃料。阮偉民認為,氫氣目前具有危化品和能源產品雙重屬性,如能被寫入《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將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加氫站的管理部門,加快加氫站建設進程。
多方合力促進項目落地
不過,彭雪峰提醒,在非化工園區建設制氫加氫一體站的政策要真正落地,還需要做很多工作。
“《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了1+N政策保障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氫能產業鏈長、涉及面廣,需要多方配合。目前,除了氫能中長期規劃外,其它相關配套政策和行業標準等還相對滯后,應盡快完善標準、修定規章、制定鼓勵措施,以適應氫能產業發展需要。”白振華指出。
政策不斷突破的同時,也要拓展應用場景,進一步發揮制氫加氫一體站的經濟性優勢。白振華表示,以內蒙古為例,該區可圍繞礦產資源開發形成的特殊運力需求來發展氫能重卡。礦區地域空曠,不用特別擔心制氫安全問題。同時,重卡礦區線路固定,選擇幾個特定地點建設一體站就可以充分保證氫能重卡的穩定運輸。另外,內蒙古風、光資源豐富,站內電解水制氫更加方便且成本較低,非常適合制氫加氫一體站的推廣。
“為推進制氫加氫一體化進程,實現規模化的站內電解水制氫,應進一步完善綠電交易機制,鼓勵購買綠電制氫;同時,建議不斷完善碳市場體系,用碳收益來沖抵制氫成本,進一步降低氫氣生產成本。”阮偉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