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清潔優質的二次能源,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有業內專家認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綠色氫能甚至能夠在未來全面替代化石能源體系。但我國目前“綠氫”產量還不到總制氫量1‰,“綠氫”的發展仍有一系列問題待破解。
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全球多國把氫能產業作為未來的發展重點。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三十余個國家制定氫能發展的戰略、計劃或路線圖。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50年氫能在全球能源總需求的占比將由目前的0.1%增至18%。
“氫能在交通領域作為高品質熱源,能夠減少汽柴油消費;作為大規模、長周期、跨季節的儲能方式,可以提高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大基地新能源電力集中外送;作為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以‘風光氫儲’一體化、‘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甲醇)’一體化等方式,可以促進煤化工、石油化工及相關應用產業的深度脫碳,同時為新能源就地消納提供解決方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政策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說。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氫能是我國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國際氫能燃料電池協會秘書長王菊表示,據研究機構預測,預計到2060年,中國氫氣年需求在1.3億噸左右,終端能源消費占比約為20%,其中70%為可再生能源制氫。
“氫能除了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外,未來在工業、建筑、發電及發熱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王菊說。
安徽六安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內的兆瓦級電解水制氫系統。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綠氫”是主要發展方向
業內專家普遍預計,可再生能源制氫,即“綠氫”,未來將成為氫能的主要發展方向。《規劃》明確要求,重點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
“未來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電解水制氫,將成為氫氣生產的主要途徑。”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付小龍認為,綠色氫能是中國產業零碳轉型的主要路徑,甚至能夠全面替代化石能源體系。
“中國能源體系可以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氫’為主的能源體系。氫作為零碳的化學能源和化工材料,與可再生能源發電一起,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所需的電、熱和材料,實現化石能源體系的全面替代。”付小龍說。
然而,截至目前,全球氫氣的生產制造仍然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2021年全球氫氣產量達到9400萬噸,與此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超過9億噸,“綠氫”產量占比只有0.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在不久前召開的2022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上介紹,我國是世界最大的制氫國,現在年制氫量達3300萬噸,但“綠氫”占比不到1‰。
發展“綠氫”產業,需要破解一系列問題。首先是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需要大幅增長。
付小龍算了一筆賬,如果可再生能源直接耦合制氫1億噸,需要可再生能源發電5.5萬億千瓦時。而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僅有2.2萬億千瓦時。假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25%用于制氫,那么未來為了滿足制氫需求,我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需要增長10倍。
截至目前,“綠氫”的生產成本依然較高。景春梅介紹,現在電解水制氫的成本為化石能源制氫的2-3倍,如果是可再生能源發的電制氫,成本會更高。
而且,大規模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的技術路線并不明確。業內專家介紹,堿性電解水(ALK)制氫缺少規模化應用,難以適應風光電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質子交換膜(PEM)制氫成本高、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陰離子交換膜(AEM)、固體氧化物電解水(SOEC)、光解水制氫、熱化學循環水解制氫技術等還處于基礎研發或試點示范階段……
景春梅介紹,目前輸氫成本在氫氣終端售價中的比重高達40%-50%,成為氫能規模化發展的掣肘因素。
針對上述問題,景春梅建議,以“綠氫”為導向,鼓勵新能源大基地優先發展制氫產業;鼓勵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在化工、冶金等領域逐步實現“綠氫”對化石能源制氫的減量替代。
王菊建議,提高電解水制氫效率,提高氫源經濟性;探索不同氫氣運輸方式的整合和優化方法;創造按需加氫、緊湊型移動加氫站等新型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