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國石化正式發布實施公司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表示將加快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遠期力爭成為世界領先的氫能公司。
中國石化表示,公司將按照“加氫引領、綠氫示范、雙輪驅動、助力減碳”的思路,聚焦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兩大領域,大力發展氫能一體化業務,引領氫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中國石化是國內第一大煉化企業,憑借煤制氫和工業副產氫的產能,中國石化目前也是全國最大的氫氣生產方。此前中國石化就有多次動作,展現出對氫能產業的熱衷。
中國石化8月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顯示,中國石化氫氣年生產能力超過350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14%,累計建成76座加氫站(含油氫合建站)。
按照中國石化披露的氫能中長期發展戰略,公司的目標是打造規模最大、科技領先、管理一流的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并圍繞氫能交通、綠氫煉化兩大領域推動產業示范。
中國石化計劃到2025年建成加氫能力12萬噸/年,全力滿足消費終端的加氫需求;并在現有煉化和煤化工制氫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可再生電力制氫,進一步擴大清潔綠色氫氣生產利用規模,并抓好綠電制氫重大示范項目布局建設,逐步在煉化領域替代化石原料制氫,推動工業領域深度脫碳。
2021年11月,中國石化在新疆庫車的綠氫示范項目正式啟動建設,該項目是當時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色生產項目,投產后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
近年來,中國石化在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方面也多有投資布局,先后戰略投資上海重塑、中鼎恒盛、國富氫能等企業,并與法液空、康明斯等牽手合作。
中國石化表示,公司將積極聯合各方資源,推動建立全國性氫氣生產、利用、加氫站網絡及科技裝備等產業鏈數據庫,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并在高性能燃料電池催化等石化材料、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加氫站關鍵設備國產化等領域加大技術攻關,并積極參與、推動相關產業標準體系的制定等。
氫能交通、工業應用前景廣闊
近些年來,北京、上海、山東、河北、江蘇等地都相繼出臺氫能產業發展計劃,帶動多地氫能產業投資熱潮。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正式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的方向。
最近出臺相關產業政策的是上海。8月26日,上海市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要在臨港新片區打造上海乃至全國氫能產業發展的制度創新試驗田等,依托臨港新片區的“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熱電聯供等,建立跨界融合的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體系。
當前氫能產業最受關注,同時也是討論最多的,莫過于氫燃料電池車。不少業內人士指出,與現有的相對成熟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氫燃料電池車在短途交通運輸車輛領域并沒有太多優勢,長途運輸車輛、重卡等反而是突破的方向之一。
現階段,氫能主要用作工業原料,用作能源的應用比例尚不足1%,但氫能在航運、儲能、鋼鐵、環保和建材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空間。綠氫冶金、綠氫煉化,能夠顯著降低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化石燃料消耗,降低碳排放,成為氫能產業在實際工程應用中的熱點方向。
中國石化聚焦的氫能交通和綠氫煉化,也正契合了這種趨勢。
能源巨頭加碼布局氫能產業
在全球范圍內來看,氫能產業的關注度和投資熱度也越來越高。作為全球最主要的油氣能源生產商,雪佛龍、道達爾能源、英國石油等都在近期宣布了新的氫能投資計劃,重點聚焦可再生能源制備綠氫方面。
今年6月,美國油氣巨頭雪佛龍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KMG)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計劃合作在碳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以及氫氣、能源效率提升、甲烷管理和碳財務披露方法等低碳項目的開發潛力。雪佛龍新能源總裁Jeff Gustavson表示,低碳的能源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雪佛龍將與KMG合作探索低碳商業機會,并幫助推進哈薩克斯坦能源轉型。
同樣在6月,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能源(Total Energies)與英國石油公司相繼宣布重大投資計劃。
道達爾能源宣布將收購印度企業Adani New Industries Limited(ANIL)25%的股權,用來打造綠氫生態系統。道達爾能源計劃,到2030年可以實現每年生產100萬噸綠色氫氣的目標,以及約30吉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
英國石油公司則同意收購澳大利亞綠氫開發項目“亞洲可再生能源中心(AREH)”40.5%的股權,并成為該項目的運營商。該收購的總金額并未公布,但有媒體預計總價值將超過300億美元。
據英國石油公司介紹,該項目將分階段開發陸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發電量將高達26吉瓦,預計每年生產160萬噸綠氫或900萬噸綠氨。
今年7月,能源巨頭殼牌與申能集團下屬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雙方將通過合資公司在上海投資建設加氫站網絡。
作為當前全球最大的油氣生產商之一,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巨頭沙特阿美也計劃在氫能產業布局,除了使用天然氣生產藍氫之外,也將探索利用國內豐富的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生產綠氫,在未來的“氫能”時代繼續承擔能源供應者的角色。
文章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