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雙高”“雙控”等多重因素刺激和帶動下,環保行業的市場需求逐步擴大,并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全行業收入的增長。
而隨著2021年的正式翻篇,對于各大環保上市公司而言,年度考試就到了公布成績的時候了。《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同花順相關數據統計發現,目前有49上市環保公司已提前交卷,其中持續盈利29家,扭虧為盈5家,持續虧損9家,由盈轉虧6家。
“整體看,環保產業上市公司業績表現較為突出,反映出了環保產業是值得期待的賽道。”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內蒙古銀行研究發展部總經理楊海平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部分環保企業出現虧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下,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環保板塊上市公司和行業競爭加劇等方面。
超六成環保上市公司持續盈利
目前,已有49家上市環保公司發布業績預告,占比環保板塊39.52%。其中保持持續盈利的上市公司共有29家,占比59.18%;實現扭虧為盈的上市公司共有6家,占比10.20%;目前仍處于持續虧損狀態的上市公司共有9家,占比18.37%;由盈轉虧的上市公司共有6家,占比12.24%。而凈利潤過億的環保企業共有24家,占比48.98%;而虧損過億的環保企業共有12家,占比24.49%。
從保持盈利的的上市公司來看,首創環保以22.05億-23.53億的凈利潤位列前茅,實現了同比增長50%-60%;而但從增長速度而言,北清環能66.18%-143.73%的同比增長格外引人注目,相比2020年4513萬的凈利潤,北清環能在2021年凈利潤達到了7500萬-1.1億。
在2021年,有5家借助行業東風順勢而起的環保企業,實現了扭虧為盈。其中萬邦達的表現搶眼,已經由2020年3.75億的虧損轉變為2.21億-2.55億的盈利,實現了同比160.93%-170.31%的增長。
而對于此次業績提升,萬邦達表示公司此前因烏蘭察布項目債務重組,在2020年度計提減值損失,減少了公司2020年度利潤約4.43億元,而2021年度無此類重大事項;另一方面,公司在2021年一季度完成了惠州伊斯科重大資產重組,持有其61%的股權,將惠州伊斯科納入合并范圍,惠州伊斯科在2021年度經營狀況良好,提升了公司2021年度盈利水平。
雖行業春風陣陣,但也有企業面臨虧損或者由盈轉虧的處境。在面臨虧損的上市公司中,啟迪環境首當其沖。啟迪環境2020年年報現在其凈利潤為-15.37億,而在2021年公司的虧損進一步擴大,達到了38億至48億,同比下降了147.31%至212.39%。
對此,啟迪環境表示,本年業績較上年同期變化較大主要是受公司整體投資戰略進行調整及公司與城發環境股份有限公司推進吸收合并暨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的影響。目前,啟迪環境對已停建項目、擬退出項目計提資產減值;對資產運營效率較低、不能持續運營和公司整體戰略涵蓋不到的項目進行退出、轉讓處置;并對部分款項回收存在實質性障礙的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應收款及應收票據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另一方面,啟迪環境認為受市場環境影響,報告期內營業成本有所上升。
而在2020年凈利潤為2094萬的中創環保,卻在2021年虧損了3.8億-4.9億,同比下降1915.06%-2440.48%。中創環保表示,2021年營業收入下降系公司2021年度剝離了貿易業務事實上。事實上,在業績預告披露后,中創環保便因此而收到了關注函。目前,中創環保已于2月7日、11日就商譽賬面值 27677 萬元全額計提減值、剩余業績補償賬面凈值 4741 萬元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等問題分別進行了回復。
“通過 2015-2021Q3 環保行業企業業績可以看出,固廢板塊增速較快,水務板塊穩健增長。以 2015-2020 年歸母凈利潤CAGR 為標準,按子版塊分析各板塊發展情況可以發現,固廢板塊中,垃圾焚燒(+25%)和環衛(+53%)業績釋放加速、土壤修復(+38%)與再生資源(+26%)規模較小業績彈性大,危廢業績下滑。”中集集團戰略研究員盧英華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環保行業發展模式正由快速擴張的工程模式逐步向穩定經營的運營模式轉變,整體運營類業務占比逐步提升,進入運營紅利期。
楊海平認為,環保產業整體業績表現較為突出,足以證明其是值得期待的賽道。
但對于部分環保企業出現虧損,楊海平表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環保板塊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影響了TOG類盈利模式,包括相當比例的環保類PPP項目;而疫情的影響以及需求不足,影響了TOB類盈利模式;二是行業競爭加劇,部分上市環保企業在技術、商業模式以及經營策略上的不足顯現。
碳中和利好環保企業
“雙碳目標將增加對節能減排服務、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合同環境管理服務以及其他第三方治理主體的需求,增加了環保產業細分賽道,總體上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但雙碳目標的提出,重置了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對環保產業底層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楊海平說道。
“從客戶角度來說,環保是增加成本,減少利潤的一個環節。如果不是政府有強制性的規定,大多數客戶是不會樂意支付這部分的費用的。因此,如果完全從市場邏輯,環保企業出現虧損是比較正常的。但由于最近的碳中和等各種政策以及對于環保企業的各種補助政策,讓不少環保企業通過這些有利的補助實現了盈利。”在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看來,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完全從經濟角度考慮的話,環保行業并非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行業。
對于環保企業的未來發展,安光勇指出,如果除去國內的各種政策和補助,預計虧損的企業將會更多。如果環保行業要想有長足的發展,需要提高整個社會和大眾的環保意識,而不是短期的政策和補助,因為這些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楊海平則針對環保企業提出了五點建議:一是針對綠色經濟發展和環保監管的演進趨勢,強化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產品創新、業務創新和服務創新,建立并維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二是針對綠色發展的數字化、智能化趨勢,積極推進環保企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三是針對行業集中度不高以及競爭加劇的現狀,穩妥推進環保行業整合;四是針對環境修復、節能降碳的一體化趨勢以及從末端治理到全環節治理的轉變趨勢,積極推進產業主體和環保企業融合發展、集團化發展;五是針對綜合治理趨勢與專業化服務之間的矛盾,以及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的興起,積極強化、固化與其他細分領域主體的合作,形成能力拼盤。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