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在陸續出臺,除了備受關注的光伏、風電等裝機規劃外,產業制造配套項目也成為多地“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從市級規劃到省級統籌,百億、千億產業制造計劃爭相出爐,加之部分地區以項目指標配套產業制造的刺激下,光伏產業制造基地正面臨新的變遷。
爭相打造產業鏈集群
根據地方“十四五”規劃,除了新疆、江蘇等“老牌”光伏制造基地外,安徽、山西、河南、甘肅、寧夏等新制造基地正在冒頭。
早在2020年12月,山西省工信廳發布《山西省光伏制造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該計劃提出以晉中、呂梁、長治為重點,整合提升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制造產業鏈,打造光伏制造全產業鏈生態體系。
安徽省計劃“十四五”期間,培育形成以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為牽引,光伏玻璃、膠膜、銀漿、儲能、光伏電站系統工程等為配套,上下游聯動、產研用協同的良好發展態勢,打造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光伏產業鏈集群。
河南“十四五”期間積極布局電子級高純度試劑、光伏組件等配套項目,積極推進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打造“材料—組件—電場—應用”產業鏈。
甘肅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將構建風光電全產業鏈體系,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培育壯大風電產業鏈,做大做強光伏發電產業鏈。
除了省級規劃之外,部分市級地區也在發揮主動性,積極布局產業規劃。如寧夏銀川“十四五”期間,將聚焦光伏硅、藍寶石、石墨及石墨烯材料、儲能電池及儲能材料等重點領域,著力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建成全國光伏材料新硅都。據了解,銀川當前具備95GW單晶硅棒、23GW硅片、10GW單晶電池產能。
合肥“十四五”規劃明確圍繞產業鏈缺失的中下游環節,開展點對點精準招商,重點招引漿料、背板、封裝膠膜、設備制造、光伏建筑一體化產品制造等環節。
兩年擴產1600GW,光伏制造基地大變遷
上述所列地區僅是“十四五”期間各地對光伏制造業支持的一個縮影,實際上,2020年以來在光伏制造業轟轟烈烈擴產潮下,光伏制造產業基地變遷已經浮現。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2020年-2021年多晶硅擴產總量已達191.4萬噸,硅片、電池、組件端擴產總規模達1606.39GW。
1、硅料環節
分產業鏈來看,在硅料環節,受當地電價等優勢的影響,新疆地區一直是硅料的生產重地,匯集了協鑫、新特、東方希望、大全等多家龍頭企業,占據國內硅料總產能的60%以上。
而從近兩年的擴產情況來看,包括內蒙古、寧夏、青海等地硅料國產規模均達幾十萬噸級別,其中內蒙古地區更是擴產67.5萬噸項目,遙遙領先。
從擴產企業來看,內蒙古地區的落戶企業包括天合、通威、特變電工、大全、保利協鑫及阿特斯頭部企業,而青海地區則以本土企業亞洲硅業及青海青海麗豪半導體材料為主。寧夏地區,東方希望及潤陽新能源共擴產35萬噸。四川本土企業通威擴產23.5萬噸硅料項目。
2、硅片環節
硅片環節,近年來在“大尺寸”變革的契機下,硅片環節的擴產相對猛烈,新擴產能基地則基本圍繞云南與內蒙展開。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2020至2021年,內蒙古硅片擴產超130GW,位列全國第一。云南以90GW緊隨其后,江蘇和四川擴產規模不相上下,均超70GW。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西北地區之外的廣東地區,硅片擴產規模達50GW,該項目為光伏新勢力高景太陽能投建。
分企業來看,內蒙古、江蘇匯集了多家組件及硅片龍頭企業,如晶澳、上機數控、雙良節能。高測股份等企業。寧夏地區以中環為主,簽約50GW單晶硅片產能投資項目。
3、電池組件環節
中國光伏看江蘇,江蘇是全國光伏制造大省,全國一半左右的重點光伏制造企業集中于此,業務涵蓋從硅料提取、硅錠制備、電池、組件生產到系統應用,產業鏈完備程度較高,堪稱光伏制造重鎮。事實上,江蘇光伏產業園區數量也是全國首屈一指,包括常州、無錫、金壇、常熟、鎮江、揚州、鹽城等光伏產業園吸引了天合、晶澳、隆基、阿特斯、尚德、億晶廣電、亞瑪頓、福萊特、福斯特等一大批光伏企業入駐。
從擴產規模來看,2020-2021年江蘇地區電池組件擴產規模高達321.4GW,位居全國之首,較第二位安徽省高出近200GW。
江蘇之外,安徽和浙江也是不容小覷的光伏制造重鎮,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不完全統計,安徽2020-2021年電池組件擴產規模達114GW,浙江以90.12GW位列第三。
安徽省匯聚了多個光伏產業基地,如滁州圍繞光伏上下游產業鏈,著力在建鏈、補鏈、延鏈、強鏈上下功夫,產業鏈日趨完備,致力于打造世界光伏之都。安徽肥東縣,初步形成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光伏及組件產業集群。
浙江先后批準了嘉善、平湖、錢江、秀洲、嘉興、衢州、義烏等多個光伏工業園,包括隆基、晶澳、晶科、阿特斯、東方日升組件龍頭企業紛紛落地項目。
未來,隨著千億級別的產業集群建成落地,我國光伏制造基地將迎來重大變局。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