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手可熱”“如日中天”“一飛沖天”……翻開2021年資本市場的儲能板塊,“陽”味十足的字眼頻現。截至2021年12月31日,萬得儲能指數收報于5699.92點,年內漲幅約52.4%。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儲能產業風口來了嗎?未來最大的看點在哪里?
儲能產業駛入“快車道”
“我個人認為,儲能產業現在已經在風口上了。”湖北億緯動力有限公司儲能銷售中心副總裁陳翔說。
“從2018年開始,業內伙伴們就說儲能產業的春天來了。但若說今明兩年是風口,我覺得差不多了。”廣州智光儲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新宇告訴記者。
在贛鋒鋰電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許曉雄看來,“風口”跟“爆發”緊密相連,就儲能產業當前的發展態勢而言,還差點火候。
記者調查了解到,盡管儲能是否迎來風口,業界目前尚有爭議,但“儲能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已成共識。
“儲能產業確實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鐵鋰電池板塊,這一趨勢可能持續兩到三年。”許曉雄說。
儲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只反映在相關指數的大幅上漲上,還有實實在在的項目落地。
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2021年上半年,國內新增的新型儲能項目達257個(包括規劃、在建、運行項目數),儲能總規模為11.8吉瓦,分別是2020年同期的1.6倍和9倍。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抽水蓄能電站累計裝機規模達到3479萬千瓦,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這意味著2021年我國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超過歷史存量的五分之一。
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的目標。據此測算,未來4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以年均65%左右的增速增長。
在抽水蓄能方面,國家能源局2021年9月發布的《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三五”翻一番,達到6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投產總規模較“十四五”再翻一番,達到1.2億千瓦左右。規劃的發布也被業內視為國內抽水蓄能產業步入“快車道”的標志。
“儲能是助力可再生能源開發、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撐,也是催生能源新業態、搶占能源戰略新高地的重要領域。”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二級巡視員劉亞芳說。
成本問題仍制約新型儲能擴圍
走進陜西湯姆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西安的廠區大院,看似普通的路燈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一個60瓦的小燈泡、一塊太陽能光伏板、一塊儲能電池,就湊成了一個小型的“微電網”。白天太陽能發電,電池儲電;晚上電池放電,自發自用,工作人員還可以通過開關自由調節亮度。像這樣的路燈,在這座廠區里大概有十幾座。
“我們的廠區在市區里,其實通市電挺容易的,我就是想試試‘光伏+儲能’這種模式到底好用不。”陜西湯姆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連營告訴記者,公司安裝了226千瓦的BIPV(建筑光伏一體化)光伏屋頂,也考慮過安裝儲能電池,給廠區路燈裝儲能電池,算是他為下一步安裝更大規模儲能電池做的一些準備工作。
但是否加裝更大的儲能電池,張連營還沒有想好。雖然對安全問題也有擔憂,但是鑒于路燈系統運行情況較好,他的顧慮還不算大。目前他的第一顧慮是成本問題,按照常用的儲能電池價格計算,給BIPV光伏設備配裝儲能的投入,約是BIPV設備本身的三倍,這個成本是無法接受的。
“‘新能源+儲能’肯定是未來新型電力系統的主流趨勢,我們想提前做一些布局,但還是希望儲能技術能快些發展,成本能快點降下來。”張連營說。
他的想法,代表了不少新能源企業和用戶的心聲。
“目前,我國抽水蓄能、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儲能的度電成本分別為0.22到0.27元、0.5到0.7元、0.7到0.9元,抽水蓄能在度電成本方面仍有明顯優勢,但其發展受到地理環境、投資成本、建設周期等因素的制約。”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說。
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0年,我國儲能項目共516個。其中,抽水蓄能項目38個,電化學儲能項目463個。
“單從項目數量看,電化學儲能在我國新型儲能領域是主體。”劉勇說,就儲能企業而言,相對于以國企為主力的抽水蓄能賽道,以電化學儲能為主體的新型儲能賽道有更多機遇。
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母基金研究總監邵元駿則認為,電化學儲能未來最大的應用場景應該是微網、分布式電網。大規模電網往往需要兆瓦級的儲能電池,采用電化學儲能電池成本太高。
綜合多位受訪專家測算的結果,未來電化學儲能需要度電成本下降到0.3元以內,才能確立根本優勢,或將有大量參與電網調峰調頻的機會。
“長時儲能”或為未來儲能產業最大看點
未來儲能產業的最大看點在哪里?關于這個問題,記者在調查中聽到的較多的關鍵詞是“長時儲能”。
“最大的看點或許是長時儲能得到更快的發展。這樣的話,儲能產業技術路線圖或許有更新的氣象,能源需求不平衡不匹配的狀態亦將得到更大的改觀。”劉勇說,目前新能源側配置儲能系統通常以1到2小時功率型或能量型應用為主,主要起到平滑功率波動的作用,未來將逐步過渡到4小時以上的長時儲能,為電力系統提供削峰填谷的容量型服務功能。
據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陳海生介紹,目前我國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長時儲能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產能和項目的規劃都在緊鑼密鼓進行當中,隨著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高,我國電力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
但也應該看到,長時儲能的快速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劉勇認為,下一步儲能產業應扎實走好以下幾個階段:
短期看,重點開發非調峰功能的儲能電池技術和市場,包括移動儲能、調頻儲能等;當儲能成本低于峰谷電價差的度電成本時,利用峰谷電價可以套利,行業進入良性循環。
中期看,儲能成本低于火電調峰和調度的成本,傳統發電廠退役,儲能裝置將加速部署,新能源發電和儲能之間的協同作用日益增長。
長期看,長時儲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一階段儲能方式將以長時儲能為主;2050年前,產業發展到較完善的階段,儲能成本低于同時期風光發電的成本。
(圖片來源:veer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