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減排壓力的逐年增加,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被賦予了越來越濃厚的道德屬性。
能源的低碳化、清潔化正成為全人類追求的目標,自然也成為國際能源巨頭難以回避的話題。作為碳排放大戶的油氣企業,近年來紛紛制定轉型計劃——減少上游投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生產等,無不為減少碳排放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
但與很多油氣公司不同的是,殼牌公司的減排目標更為苛刻,在2021年年初發布的低碳發展戰略中,該公司首次提出了包含售出產品在內的“凈零”排放目標。
這個被稱為“賦能進步”的戰略,其減排目標涵蓋了公司自身生產運營業務(范疇一和范疇二)以及售出所有能源產品產生的碳排放量(范疇三)。這是殼牌公司首次提出的涵蓋公司全業務全流程全周期的“凈零”碳排放目標,并把降低碳強度的目標由2035年的30%上調至45%。
殼牌中國主席黃志昌在接受《能源》雜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幾年前相比,目前能源轉型和碳排放形勢更加緊迫,作為國際能源公司高管,有機會站在能源轉型的最前沿,倍感責任重大,且“時刻保持一種使命感”。
這位在殼牌公司工作了27年的管理者,從事過包括航油、潤滑油、加油站業務、瀝青與硫黃等各類業務的開發與管理,對能源行業十分熟悉,從今年8月起開始擔任殼牌中國主席。
在黃志昌看來,油氣企業把范疇一和范疇二做到“凈零排放”相對容易,而范疇三難度較大,因為在企業的減排總量中,范疇三占到了90%。“要把范疇一、二、三都減到零,一定要從客戶出發,要知道客戶到底需要什么,不單單是今天需要什么,還包括未來需要什么。” 黃志昌表示。
這便是殼牌與其他歐美油氣企業減排戰略的不同之處:其他企業紛紛采取在生產側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裝機能力,殼牌卻選擇了偏向客戶側的轉型路徑,即通過滿足客戶低碳化、多樣化、個性化用能需求來實現轉型。
“面對客戶的減排需求,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圈,為客戶同步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低碳需求”,在黃志昌看來,這也是“賦能進步”戰略的核心要義。
“在碳減排上,不是一個人、一個企業可以做到的,真正要推動碳減排,一定要全行業、全社會、跨行業之間協作。作為能源企業,不單單是跟其他能源伙伴一起推動這件事情,還需要與客戶一起,實現跨部門和客戶之間的聯動。” 黃志昌表示。
按照殼牌的目標,到2025年,公司將通過5.5萬個加油站點為4000萬零售客戶服務;電動汽車充電點由當前的8萬個發展到約50萬個。到2030年,能夠為5000萬戶家庭提供可再生電力,經營約2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點,并實現生物燃料和氫能銷售量的3倍增長。
打造低碳生態圈
《能源》:客戶脫碳的需求各不相同,殼牌如何滿足個性化的需求?
黃志昌:的確,每個客戶、每個行業的脫碳需求和手段都不一樣,但從總體上而言,基本思路是相通的。一般按照三個方面去考量,第一是如何避免碳排放。我們把能源效率提高了,能源消耗的減少,自然會避免一部分碳排放。第二,如何減少排放。如果用低碳的產品提供的能源,這樣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減少排放。第三,對于一些很難完全做到脫碳的行業,可以做抵消,比如做碳捕集和封存,也可以通過碳匯把它抵消掉。
《能源》:碳減排背景下,減少化石能源消費成為全球性趨勢,但與此同時出現了罕見的能源供應短缺,如何解決減碳與供應之間的矛盾?
黃志昌:我們確實需要平衡減排與供應之間的關系。據我們即將發布的《中國能源遠景速寫》測算,無論能源效率提高多少,到2060年,中國的一次性能源需求總量跟2019年相比,都會增長45%。在這樣的能源需求增長背景下,想要在一夜之間全部要變成新能源,是不現實的。
就減碳而言,需要建立一個生態圈,也就是說,需要大家共同減少碳排放。如果單單是我減的話,你的需求還是一樣,那就是一個短視的行為,價格的波動也會很厲害。這就是為什么要加范疇三,真正達到凈零排放一定要跟社會同步,一定要把范疇三加進去,才可以做出生態圈出來,才能避免波動性。當然在減少化石能源的同時,需要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應,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能源》:生態圈是很復雜的一個體系,不僅跨行業,有可能還是跨區域的,殼牌在其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黃志昌:要做一個生態圈出來不容易,非常復雜,但這個世界已經是往這個方向發展了,所以它是一個趨勢,也是未來。實際上,這不單單是能源行業,有好多行業現在都是端對端的,作為一個生態圈建立起來了。
對于殼牌而言,我們的定位是要在生態圈里參與其中一部分,但是這一部分我希望是重要的角色,希望我們是能源產品、服務以及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更重要的是低碳的、領先的供應商。一方面,可以投入更多的研發,發揮出技術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收購合并為生態圈里的企業提供服務。
在生態圈的建立上,我們不要怕困難,也不要怕復雜,生態圈一旦建立起來,就會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不再是線性思維,而是變成了生態圈思維,這樣就會互惠互利,做到雙贏甚至多贏。
天然氣增長空間巨大
《能源》:在能源轉型中,作為低碳的天然氣有怎樣的增長空間?
黃志昌:殼牌今年年初做了殼牌液化天然氣前景報告,談到未來20年的能源增長,在增長部分,有74%的增長是來自于天然氣以及新能源的增長,這里面天然氣作為單一產品是占比最大。IEA調研數據也顯示,未來三年能源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天然氣,而且主要增長的區域是在新興市場,即發展中國家。
在殼牌的投資分配上,每年上游投資約80億美元,中間轉型支撐板塊80-90億左右,LNG、天然氣業務大概投資40億左右,天然氣是轉型支撐板塊,在能源轉型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暫時還是要用化石能源的話,其實最好、最快、能夠減低排放的就是天然氣。
氫能需要與全社會同步
《能源》:在能源轉型過程中,氫能未來是什么樣的地位?殼牌有什么樣的投資計劃?
黃志昌:我們對氫能的愿景是很明確的,希望到2035年在全球市場上,殼牌氫能業績能夠做到雙位數的市場占有率。未來哪些行業一定是用氫的,從現在來看最有可能的是重卡和公交領域,重卡短期內用LNG,長期看氫更現實。
另一方面,工業用戶在用氫上也有很大的潛力。未來風電和光伏會大量發展,將產生很大的調峰需求,因為這些電源是不穩定的,氫能在儲存、運輸有一定靈活性,就可以把綠電轉化為綠氫。這些方面,我們還是覺得氫能應該是有前景的。
但要做到氫能有經濟性,一定要做到一體化,從制氫、儲存、運輸到利用,都要把它端對端的用起來,才能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如果沒有全方位管理,其實它的經濟性很難做出來,這也是為什么要跟社會同步。社會能走的快一點,我們也可以跟著走快一點。
去年年底我們在張家口建立了一個合資公司,我們將通過在張家口的合資公司投資建設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加氫項目,包含了氫能的生產、儲存、運輸、加注和應用在內的一體化氫能產業鏈。生產的氫氣會供應到張家口市的道路運輸。這是殼牌在中國的第一個氫能商業化項目,但不會只有這一個。氫能領域一體化的應用項目,是我們非常希望在中國能落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