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集團公司近年來大力推進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與處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已先后在北京熱電廠和上海石洞口電廠建設了二氧化碳捕集試驗示范系統。圖為北京熱電廠兩名工人在捕集二氧化碳裝置前巡檢。 (CFP 供圖)
中化新網訊 編者按 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源自化石燃料的燃燒。由于二氧化碳具有保溫作用,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因此,減碳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
在諸多減碳技術中,最受矚目的莫過于CCUS,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該技術具體是將二氧化碳從工業或相關能源產業的排放源中通過吸收、捕集等方式分離出來,或者輸送到一定地方儲存,或者使用所獲得的二氧化碳作為原材料進行再生產。該技術2001年在瑞典誕生,隨后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其作為重點研究領域,投入大量的研究經費。
我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國,每年大約排放60多億噸,占世界排放量的21%以上。
我國的碳捕集從2006年起步。該年,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中科院地質所、華能集團等十幾家單
位聯合承擔國家“863”重點項目——二氧化碳的捕集與封存技術。2007年6月,我國科技部聯合14個部門共同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碳捕集與封存技術被列為專項行動的重點任務之一。2008年開始,中國陸續建成了4個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項目,分別是2008年7月16日投產的華能集團北京熱電廠捕集項目,捕集規模3000噸/年;2009年12月30日投產的華能上海石洞口第二電廠捕集規模10萬噸/年;2010年1月20日投產的中電投重慶合川雙槐電廠,捕集規模1萬噸/年。同樣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的煤化工企業也建成了一個捕集封存項目,即神華集團于今年2月建成的10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封存示范項目。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參與到該技術的工業化試驗中。
就在國內碳捕集技術持續升溫的時候,關于中國該不該利用這項技術的爭論也日漸白熱化。
碳捕集是快速減排手段嗎
中國科學院工程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高林:
碳捕集技術是快速減排手段
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進一步明確了能源戰略和減排的基本思路,設定了到2020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水平下降40%~45%和“十二五”期間碳排放強度降低17%的減排目標。而中國要實現減排目標面臨很大的困難,因為包括煤炭在內的化石燃料在未來幾十年之內占據我國能源主體地位的現狀不會改變,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為這些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尋找出路,那么對火力發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煉油廠、合成氨廠等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戶來說,實施碳捕集就是快速減排最具希望的技術。
亞洲發展銀行氣候變化與碳市場顧問呂學都:
碳捕集技術得不償失
碳捕集成本高、效率低,絕不是減排的最有效手段。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能耗大國而言,根本還是要提高能源利用率。企業在沒提高能源利用率之前,不要輕易嘗試碳捕集。二氧化碳收集、壓縮、運輸,這系列過程是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的。假如本來的能源利用率就不高,再加上裝這套體系還要額外耗費能耗,就等于需要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來達到收集二氧化碳的目的,完全是得不償失。
國家化工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總工程師方德巍:
發電和化工融合才能有效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