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我國啟動實施“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載人航天作為“863”計劃子項目之一,形成初步構想。 退休后的田國民 廠房全景 第二代制氧裝備臥式空氣壓縮機 田國民家庭合影
航天制氧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制氧廠先后更新了液氧、液氮公路運輸車,淘汰了蒸發量高的老式半掛公路運輸車,使液氧、液氮的運輸降低了損耗,更加安全可靠。同時,運行已超過20年的制氧核心設備更新換代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之中。
1988年,經過多方協調,上級為制氧廠調撥一套國產65型制氧設備。同年4月,時任副處長的朱振錄帶領20多人前往吉林通化搬運設備。
從西北到東北,朱振錄帶著隊伍一路輾轉,最終走進一座濕冷昏暗的山洞。當朱副處長看見眼前龐大的制氧設備時,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親切,仿佛看到了無限光明”。接下來的日子,他們吃住在山洞,對設備進行拆卸、編號、裝箱。
1988年5月底,當裝載整整7節集裝箱的列車穩穩停在離制氧廠不遠的鐵路線時,這座小山溝沸騰了,制氧技術人員敲鑼打鼓,像過年一樣喜慶,這其中就有制氧廠職工田國民。
田國民出生河南信陽,初中文化,1959年進場,是制氧廠屈指可數的技術骨干之一。從廠房選址、設備安裝到第一代空分設備運行20多年,他始終鉚在制氧生產第一線,他深知核心設備的國產化將意味著什么。
拿田國民的話說,“用人家那設備,咱自己就當不了家。”進口設備一旦要更換部件,國內很難買到,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耽誤時間。
國產65型設備被稱為第二代空分設備,由杭州制氧機廠自主研制生產,是當時我國較為先進的制氧設備機型之一。
第二代空分設備被安裝在制氧廠備用工位,與“德國造”空分設備并肩而立,經過17個月的安裝調試,最終形成了兩套設備互為備份的生產系統,液氧、液氮生產量增加了1倍以上。
來到第二代空分設備前,4臺大功率空氣壓縮機整齊列陣,手繪的巨幅設備工作原理圖懸掛在醒目位置。設備操作臺前,整齊排列著各種大小不等、功能不一的儀表。操作臺上,依然平鋪著當年使用的記錄表,表中羅列了設備運行時需要記錄的50多項數據參數,而表格左側具有典型時代標簽的毛主席語錄寫著:“我們需要的是熱烈而鎮定的情緒,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
機器轟鳴,晝夜不停。32年前,田國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航天制氧新的征程。按下按鈕,開關閥門,填寫記錄,若發生設備故障,還要快速拉響頭頂的氣喇叭發出報警信號,保證維修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快速排除故障。
“制液氧、制液氮,我為科研把力獻。只要衛星能上天,再苦再累心也甜。”這是老一代制氧人最純粹、最質樸的心聲。田國民和許多人一樣選擇把家安在大漠戈壁,妻子成為一名家屬工,除了照顧家庭,還要在工地背磚搬瓦記工分,參加航天城的基礎設施建設。他的子女陸續長大,全都進入航天相關領域,成為新一代航天人。
2000年1月,第二代空分設備在完成其無可替代的光榮使命后,退出歷史舞臺。次年,田國民退休,一直居住在航天城。2019年,田國民長眠于東風革命烈士陵園。
第二代空分設備作為我國航天制氧的首套主力裝備,歷經12年,在載人航天發射場建設、包括“神舟一號”在內的多次航天發射液氧、液氮保障任務中,立下汗馬功勞。而對于制氧人來說,一生只干一件事,一輩子默默無聞和制氧設備打交道,是對國家最大的回報。他們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大喜歡表達“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豪言壯語。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航天制氧工作,更多的也是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但在每一次的家國選擇中,都會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他們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