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儲氣能力占天然氣總消費量的比例不足6%,與12%—15%的世界平均水平形成鮮明對比。2017年冬季“氣荒”發生后,國家層面制定了2020年儲氣設施建設目標。如今距離目標時限僅剩3個多月,但各責任主體完成率突破50%的少之又少,有的甚至低于10%——
青島董家口經濟區LNG接收站。
近日,陜西省發改委針對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進度緩慢一事,對西安、咸陽、銅川、渭南等6市及相關企業進行約談,引發行業關注。
據陜西省發改委披露,對比規劃目標,目前陜西全省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進度低于10%的項目有6個,相關政府部門和陜西燃氣集團有關人員就各自項目進展、項目建設滯后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措施進行了說明。
值得注意的是,加強天然氣儲氣設施建設近年來一直被視為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工作,特別是在2017年冬季“氣荒”發生后,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于2018年4月印發《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供氣企業需擁有不低于其合同年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要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區域日均3天需求量的儲氣能力。
但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截至目前,2020年僅剩3個多月時間,供氣企業、城燃企業以及地方政府的儲氣設施建設任務完成進度卻多在10%—50%不等,與規劃目標相去甚遠。
任務完成率普遍較低
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儲氣指標的核定范圍包括三部分:一是地下儲氣庫(含枯竭油氣藏、含水層、鹽穴等)工作氣量;二是沿海LNG接收站(或調峰站、儲配站等,以下統稱LNG 接收站)儲罐罐容;三是陸上(含內河等)具備一定規模,可為下游輸配管網、終端氣化站等調峰的LNG、CNG儲罐罐容等。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地下儲氣庫27座,其中,中石油23座、中石化3座、港華燃氣1座,年調峰能力130億立方米;已投入運營LNG接收站共22座,合計實際接收能力超過9000萬噸/年。
在多位受訪者看來,目前已形成的儲氣能力遠遠達不到國家發改委的要求。
“按照國家發改委設定的目標,目前任務大概完成了不到一半,各主體建設進度在10%—50%不等,與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2020年底肯定是完不成任務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告訴記者。
陽光時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新松也表示:“目前我國儲氣能力建設情況不太樂觀,面對即將到來的時間節點,許多主體還在觀望,基本處于完不成任務的狀態。”
以重慶市為例,重慶市經信委曾公開表示,到2020年,預計全市天然氣消費需求約130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燃氣企業供應63億立方米。按照國家發改委要求的標準計算,重慶市政府應建立不低于1.1億立方米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應建立不低于3.15億立方米的儲氣能力。而根據重慶市日前公布的數據,目前該市累計形成政府儲氣能力約8500萬立方米、城鎮燃氣企業儲氣能力650萬立方米,遠低于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其中城鎮燃氣企業儲氣能力僅為目標值的2%。
“我相信大部分大型城燃企業都很難達標。”佛燃能源一位不愿具名人士對記者直言,“我們公司天然氣年銷售量在20億立方米左右,按5%來計算,需要配備1億立方米的儲氣能力。如果使用LNG儲罐,需要16萬立方米容積的儲氣規模,但目前我們的儲氣設施主要是常規氣化站內的一些小型LNG儲罐,加起來一共也就只有幾千立方米,遠遠達不到要求。”
儲氣庫投資熱情不足
據了解,目前我國儲氣能力占天然氣總消費量的比例不足6%,而世界平均水平在12%—15%。為推動完成既定的儲氣設施建設目標,能源主管部門曾多次出臺激勵政策。
2018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重點地區應急儲氣設施建設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專項管理辦法》,撥出專項資金用于各省計劃新開工或續建儲氣設施項目。根據財政部公開數據,2018—2019年我國重點地區天然氣應急儲氣設施建設中央支出分別為10億元、20億元,2020年的中央支出預算為20億元。據記者了解,上述陜西省被約談的6個項目,均屬于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儲氣調峰設施項目。
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財政部等相關部委先后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儲備能力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天然氣儲氣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儲備能力。
在此背景下,儲氣設施建設進度為何依然緩慢?
“首先就是資金壓力很大。”陜西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儲氣設施建設的主體責任在各市,有的是國有企業投資,有的是民營企業投資,國家給的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僅占到總投資額的7%—8%。另外,土地等相關手續的辦理比較困難,也很難找到一個符合要求的建設地點,項目手續拿不到,就沒法開工。”
“主要還是因為不賺錢。建一個地下儲氣庫至少需要投入十幾億元,后期運營還得持續‘砸錢’,管道氣又受門站價管制,賣不出好價格,所以不能只靠政策推動。”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理事姜銀濤表示,“現在我國地下儲氣庫絕大多數屬于中石油,因為業務覆蓋產業鏈上下游,他們可以靠其他板塊的補貼來支撐,更多的是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但地方縣市或城燃企業去建設儲氣設施,目前來看不太容易。”
據介紹,目前國內儲氣庫主要依靠國有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建設、運營,但長期以來,儲氣庫調峰氣一直與管道氣捆綁銷售,未能單獨定價,導致儲氣庫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儲氣庫的投資和建設積極性。
“如果企業純粹為了完成儲氣調峰任務,建個地下儲氣庫或幾個儲罐放在那里,且只在冬天用氣高峰時用兩次,那么不管是燃氣公司還是管網公司,應該都沒有興趣做這種專門的儲氣調峰設施。”上述佛燃能源內部人士說。
此外,據了解,儲氣設施尤其是地下儲氣庫的選址較為困難,要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滿足苛刻要求的大型儲氣庫地質體,難度較大。與此同時,用地、環保等要求進一步加大了選址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儲氣庫的建設進度。
相較于單純的地下儲氣庫、儲罐等儲氣設施,LNG接收站運營模式更加成熟,因此也更易于吸引投資。但姜銀濤認為,LNG接收站的儲罐主要功能并不是為了儲氣,而是為了接收和中轉,需要一定的周轉率,因此增加儲氣能力主要還得通過儲氣庫。
上述佛燃能源內部人士也表示:“LNG接收站比較特殊,雖然我們把它當做儲氣調峰設施,但它是一個商業運營機構,如果沒有一定的周轉量,其最初的項目立項、可研報告就不可行,所以它的基礎在于有市場和一定的周轉能力,不適合定位為儲氣設施。”
獨立的商業模式不可或缺
面對一系列不利因素,儲氣設施建設未來路在何方?
從技術路線的角度說,據了解,相較于高壓儲氣罐、LNG儲罐,枯竭油氣藏、鹽穴等地下儲氣庫是我國天然氣大規模儲備的優選項。
在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看來,接下來的重點工作是推進氣藏型儲氣庫的建設。“氣藏型儲氣庫建設投資相對少、調峰規模大,一直是我國儲氣庫的主要建庫目標。目前,我國氣藏型儲氣庫共23座,占儲氣庫總數的85%。同時要實現儲氣庫的快注快采,適應天然氣儲備市場化運營,還必須進一步發展鹽穴儲氣庫技術。”
對于經濟性問題,在陳新松看來,破題的關鍵在于形成市場化的運營模式。“要讓儲氣庫擁有獨立的商業模式,即利用天然氣的季節差價就能實現盈利,這樣才能吸引社會資本,光靠強制的行政指令是不夠的。”
“可以由個別燃氣企業或獨立第三方集中建設、運營天然氣儲備設施,這不僅能克服分散建設儲氣設施所帶來的土地占用、成本高企、風險劇增等問題,而且利于提高儲氣設施管理和運營的效率,實現規模經濟。儲氣企業可以與其他企業簽訂租賃合同,出租儲氣空間,也可以自營天然氣銷售業務,獲得經濟效益。”陳新松說。
據悉,目前河南、湖北等地正在探索天然氣儲氣設施“兩部制”氣價運營模式,即將價格分成固定費用和容量費用,固定費用是指當儲氣庫為燃氣企業、地方政府代儲氣時,不管燃氣企業或地方政府用不用這些氣,都應該繳納一定的固定儲氣費用;容量費用是指當儲氣庫的氣被調用時,要按照調用的氣量來計算單價。
“但‘兩部制’會牽涉到用氣方、代儲方等多方成本,是一種復雜的、連環式的價格形成機制。要形成一個合適的價格機制,還需要不斷摸索。”郭焦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