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金”來修飾過去的十年,再準確不過。
數據顯示,十年間,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3.4萬家增加到10.7萬家,職工達到1726萬人;資產規模從2萬億元增長至10萬億元,機械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
“在國際政策的引導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加快引發的需求升溫以及國際產業向中國持續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機械工業呈現出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即便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2009年,產銷仍雙雙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0年,機械工業以年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同比增長30%的驕人成績,進一步鞏固了世界機械制造大國的地位。”毫無疑問,整個行業斗志高昂的士氣和穩健發展的底氣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倍感振奮和自豪。
王會長向《中國機電工業》介紹,十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產業規模首次躍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首次實現順差,汽車、發電設備、機床、大中型拖拉機等主要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并在發電設備和輸電設備等領域的技術裝備國產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機械產品結構實現了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機床行業正在想數控、精密、高效及大型化發展,汽車、電工設備、工程機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也穩步提升,已在全球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同時,綠色能源、高效節能技術裝備的研發和生產也提上日程。
同時,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三大發電集團的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75%;五大汽車企業轎車產量占總產量的70%,自主品牌乘用車比例達到44.3%。
王會長指出,機械工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聚了充足的能量,因此即便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對今后五年和十年仍充滿信心,“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今后十年仍是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
出色的成績無疑堅定了行業前進的信心和發展方向,但王會長仍再三提醒大家絕不能麻痹大意,他強調,雖然中國機械工業發展很快,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制造業大國,然而還遠非強國。在談到日前外電報道宣稱“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制造國”時,他淡定的表示,“我的觀點是不要喊這種口號,規模做大固然是好事情,但事實上目前中國的發展水平仍不具備撼動美國制造業地位的能力,我們生產的大多數產品依然是大路貨,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向“制造強國”邁進
站在“十年”誕辰的觀禮臺上,產業“大而不強”無疑成為王會長最為憂心的短板。
的確,用量的概念是一種比法,但質的概念更可取。王會長語重心長的說,業界人士要平心靜氣地看到并努力縮小差距,而不是缺乏理智的說超過美國。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往往一輪船貨物換人家一提包軟件,一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但長遠看來,這種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原材料取勝甚至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絕不可取。
以我國機械裝備自給率為例,雖然從“九五”末的70%已經提高到目前的85%,但恰恰是另外那必須進口的15%決定了最關鍵的地方,比如關鍵基礎零部件的液壓元器件及系統、高檔軸承、電力電子器件及變頻裝置、高端閥門、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等等。王會長表示,且不提這15%賺去了70%的利潤,這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攻克不了就沒有底氣,就掌握不了主動權和話語權。
在這種背景下,加快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如箭在弦。“高端裝備制造是指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既包括傳統制造業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興產業的高端部分,集中體現出技術上高端、居于價值鏈高端、占有產業鏈的核心部位等三個方面的顯著特征,其發展水平決定著產業綜合競爭實力。”
而從產業自身發展情況看,當時的首要任務是進口結構調整推動轉型升級。王會長指出,“去年我國發電設備、金屬軋機、冶金設備等重點產業需求增長速度明顯回落,這是一個值得警覺的信號,說明機械工業已經難以再靠傳統產品需求的高速增長來支撐自身發展。今后,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提高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拓展行業的增長空間。”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已躋身于世界機械制造大國行列,實現了幾代機械人的光榮與夢想,這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王會長目光炯炯充滿激情地說,“現在打造中國機械工業強國的責任和義務歷史的落到我們這代人身上,我們要再接再厲,爭取早日實現制造業強國之夢。到那時,我們再回首,一定會感到更驕傲、更自豪、更欣慰,畢竟我們參與了,貢獻了!”
數據顯示,十年間,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3.4萬家增加到10.7萬家,職工達到1726萬人;資產規模從2萬億元增長至10萬億元,機械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
“在國際政策的引導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步伐加快引發的需求升溫以及國際產業向中國持續轉移的大背景下,中國機械工業呈現出又快又好的發展態勢,即便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2009年,產銷仍雙雙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0年,機械工業以年總產值突破14萬億元、同比增長30%的驕人成績,進一步鞏固了世界機械制造大國的地位。”毫無疑問,整個行業斗志高昂的士氣和穩健發展的底氣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倍感振奮和自豪。
王會長向《中國機電工業》介紹,十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產業規模首次躍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首次實現順差,汽車、發電設備、機床、大中型拖拉機等主要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并在發電設備和輸電設備等領域的技術裝備國產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機械產品結構實現了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機床行業正在想數控、精密、高效及大型化發展,汽車、電工設備、工程機械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也穩步提升,已在全球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同時,綠色能源、高效節能技術裝備的研發和生產也提上日程。
同時,生產集中度不斷提高,三大發電集團的產量已占全國總產量75%;五大汽車企業轎車產量占總產量的70%,自主品牌乘用車比例達到44.3%。
王會長指出,機械工業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為未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積聚了充足的能量,因此即便面臨巨大的挑戰,我們對今后五年和十年仍充滿信心,“我們有足夠理由相信,今后十年仍是機械工業的黃金時代。”
出色的成績無疑堅定了行業前進的信心和發展方向,但王會長仍再三提醒大家絕不能麻痹大意,他強調,雖然中國機械工業發展很快,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制造業大國,然而還遠非強國。在談到日前外電報道宣稱“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制造國”時,他淡定的表示,“我的觀點是不要喊這種口號,規模做大固然是好事情,但事實上目前中國的發展水平仍不具備撼動美國制造業地位的能力,我們生產的大多數產品依然是大路貨,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向“制造強國”邁進
站在“十年”誕辰的觀禮臺上,產業“大而不強”無疑成為王會長最為憂心的短板。
的確,用量的概念是一種比法,但質的概念更可取。王會長語重心長的說,業界人士要平心靜氣地看到并努力縮小差距,而不是缺乏理智的說超過美國。中國制造業長期以來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中低端,往往一輪船貨物換人家一提包軟件,一億條褲子換一架飛機,但長遠看來,這種依靠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原材料取勝甚至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發展模式絕不可取。
以我國機械裝備自給率為例,雖然從“九五”末的70%已經提高到目前的85%,但恰恰是另外那必須進口的15%決定了最關鍵的地方,比如關鍵基礎零部件的液壓元器件及系統、高檔軸承、電力電子器件及變頻裝置、高端閥門、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等等。王會長表示,且不提這15%賺去了70%的利潤,這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攻克不了就沒有底氣,就掌握不了主動權和話語權。
在這種背景下,加快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如箭在弦。“高端裝備制造是指制造業的高端領域,既包括傳統制造業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興產業的高端部分,集中體現出技術上高端、居于價值鏈高端、占有產業鏈的核心部位等三個方面的顯著特征,其發展水平決定著產業綜合競爭實力。”
而從產業自身發展情況看,當時的首要任務是進口結構調整推動轉型升級。王會長指出,“去年我國發電設備、金屬軋機、冶金設備等重點產業需求增長速度明顯回落,這是一個值得警覺的信號,說明機械工業已經難以再靠傳統產品需求的高速增長來支撐自身發展。今后,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提高產業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拓展行業的增長空間。”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們已躋身于世界機械制造大國行列,實現了幾代機械人的光榮與夢想,這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王會長目光炯炯充滿激情地說,“現在打造中國機械工業強國的責任和義務歷史的落到我們這代人身上,我們要再接再厲,爭取早日實現制造業強國之夢。到那時,我們再回首,一定會感到更驕傲、更自豪、更欣慰,畢竟我們參與了,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