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當前經濟運行面臨下行壓力,但決策層仍保持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定力,力求通過改革的方式,拓寬國內市場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被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六穩”,到8月末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再到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陜西西安主持召開部分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穩增長”定調不斷升溫。在此背景下,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將如何著力,如何靈活運用政策工具尤為重要,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宏觀經濟專家。
貨幣政策:以穩為主
強調預調微調
貨幣政策是“穩增長”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穩增長需要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加強預調微調。為了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今年以來央行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包括降準和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等。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成員于澤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這套貨幣政策組合拳以改革為主線,在理順利率傳導機制的基礎上,結合降準,兼顧了長期機制建設和逆周期調節,避免了大水漫灌。
昨日公布的9月份金融數據顯示,信貸和社融數據總量和結構均向好,顯示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在部分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要落實好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三季度例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用市場化改革辦法促進實際利率水平明顯降低”,“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推動實際運用”。
貨幣政策穩增長如何發力?于澤認為,短期內央行可引導10月20日第三次LPR報價進一步下行,降低LPR中對MLF利率的加點部分。不過未來更需直接對LPR中的基礎定價,即MLF的利率進行直接調整,年內可以考慮降低MLF利率以對沖不斷上行的風險溢價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當前可供實體經濟使用的資金并不充裕。
于澤認為,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既有總量性也有結構性原因,兩者中更大的是來自于經濟發展模式從出口、投資拉動型向消費支持型的轉型還有待完成這種結構性因素。面對這種情況,貨幣政策還是要堅持“穩”的總立場,更多向貨幣政策執行改革和結構性調整要活力,加強流動性供給預期管理,擴大企業融資渠道。
財政政策:
加力提效強調落實
除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是穩增長的重頭戲。減稅降費和地方債是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兩個重要抓手。
在上述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要落實好已出臺的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各項政策,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工具。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3492億元,其中新增減稅11740億元。
同時,減稅降費政策還在不斷優化。比如財稅部門9月放寬了先進制造業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政策條件,緩解了先進制造業企業的現金壓力。10月,財稅部門發文將生活性服務業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抵減10%比例提高至15%,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此外,為支持地方政府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的執行,國務院近日印發《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后調整中央與地方收入劃分改革推進方案》。
根據財政部部長劉昆9月24日答媒體問時的表態,不排除進一步擴大減稅降費規模的可能性。
于澤表示,即使考慮到民生等公共支出的剛性,減稅降費空間仍有限。要使企業等切實享受到減稅,未來需要將重點放在稅種調整等方面,調控好稅收征管預期。
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被看作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重要著力點。根據目前數據,今年限額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已基本于9月底前全部發行完畢。按照要求,相應資金10月底前要全部撥付到項目上。9月初的國務院常務會上確定,根據地方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按規定提前下達2020年專項債部分新增額度,確保年初即可使用見效。
楊志勇表示,提前下達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額度是財政政策積極的表現。穩增長需要積極財政政策保持力度,甚至加大力度。要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作用,帶動民間投資還需進一步創造條件,讓民間資本更愿意參與其中,讓市場活力得到更充分的釋放。
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
雖然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但決策層仍保持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定力,力求通過改革的方式,拓寬國內市場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部分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把穩增長、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從拓寬國內市場需求挖潛力,以改善民生為導向培育新的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強經濟發展韌性,頂住經濟下行壓力。
近期穩消費的舉措已經呈現出做實做細的態勢。多位市場人士認為,汽車產業鏈對經濟的影響,僅次于地產產業鏈,預計將通過降低增值稅稅率、加大報廢補助等方式來擴大汽車需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過去投資要么看要素,要么看市場,當前營商環境改善將成為制度競爭力。營商環境好壞不能只看北京、上海,從全國范圍來看不少地方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不排除會研究出臺更多支持政策措施。總的看,從試點到推廣是未來改善營商環境的主要方式。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