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中國在能源多元化和能源結構轉型上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據中國工業報的報道,7月23日,中石油所屬的中油國際管道公司對外發布,我國大陸上的跨國輸氣管道——中緬天然氣管道和中亞天然氣管道,已經實現累計3000億立方米的輸氣突破,超過了我國2018年全年的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800億立方米)。
兩大管道掌握40%的天然氣進口,替代4億噸煤使用
資料顯示,中緬天然氣管道和中亞天然氣管道是我國僅有的兩條陸上天然氣管道,對承擔起我國西北和西南方向的能源輸送具有重要作用。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8年,兩大管道輸送的天然氣從153億立方米,增長至517億立方米,增幅達到238%,而歷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的40%均由兩大管道構成。
眾所周知,天然氣是清潔能源,而使用如此巨量的天然氣,對中國環保事業產生的效益十分巨大。根據推算,3000億立方米天然氣,相當于使用3.99億噸煤炭,避免了多排放4.26億噸二氧化碳和660萬噸二氧化硫。
開辟跨國輸氣管道,還有利于我國進行能源結構的轉型。近些年,我國在加速鼓勵和推動“煤改氣”,幫助民眾使用更安全和方便的天然氣,這個過程就需要大量的天然氣,而跨國天然氣管道的逐年加大輸送天然氣,能夠一定程度保證我們能源轉型戰略的實施。
我國天然氣對外依賴高達40%,多元化成安全關鍵
發展跨國輸氣管道,更為重要的是幫助我國實施能源多元化。作為天然氣消費大國,2018年我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對外依存度超過40%。對于我國而言,如何平衡天然氣進口渠道對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前幾年發生的俄羅斯掐斷烏克蘭的天然氣供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發展跨國輸氣管道就是重要的解決方案之一。
早些年,我國的天然氣供應主要通過海上運輸液化天然氣(LNG)解決,進口的國家包括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美國等等,而這樣單一的海上進口渠道,不免為我國的能源安全供應埋下了隱患,尤其是考慮我國還要進行能源結構的轉型,對外的天然氣需求量還會增加,因此開辟新的能源進口渠道尤為迫切。
好在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多元化”天然氣進口管道雛形已經基本形成,包括東北、西北、西南和東部海上,目前就差東北方向的天然氣管道還在施工推進。
被迫支付高價天然氣,能源多元化仍需努力
除了增強能源安全保障,籌建跨國輸氣管道還能夠提高我國對天然氣管道的議價權。在擁有多元化進口渠道的條件下,我國不需要過分依賴任何一方的天然氣供應,基于我國還是世界最大天然氣進口國的地位,在進口天然氣的時候,我國將具備一定的議價籌碼。
不過目前來說,液化天然氣定價不公平仍然存在,我國還要被迫支付較高的天然氣成本。2018年,美國、英國、東北亞地區的進口均價分別為3.16美元、8.05美元、9.41美元/每百萬英熱單位。
所以,我國在拓展能源多元化方面仍然具有努力的空間。隨著天然氣消費量的不斷增長,我國還將持續保持世界最大天然氣進口國的地位,如何確保海外進口天然氣的多元化,恐怕會是一個我國需要不斷去應對的長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