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在裝備制造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國制造2025》發布后,兩化深度融合正在加快推進,“互聯網+”正由消費領域向裝備制造生產領域拓展,以“智能制造”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正在裝備制造業快速醞釀。據悉,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已初步形成,相關標準有待逐步跟進。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指導,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日前主辦的首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互聯網+智能制造”國際論壇上,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所長梁麗濤提出,新技術與新業態為標準化價值體系變革帶來了新的驅動力。圍繞互聯網時代的裝備智能制造,與會專家就智能制造標準化及新模式下標準化的發展與未來等議題進行了深層次的研討。
科技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智能制造)專家組成員歐陽勁松表示,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應保持冷靜并積極開展國際合作,需要勇氣、智慧和犧牲,打破管理、行業壁壘,重新構建生產要素鏈和價值鏈,大量關鍵技術和內容需要進行標準化。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物聯網中心主任、中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秘書處胡靜宜表示,標準是智能制造能否成功的關鍵,標準將引領智能制造深入發展。
智能制造驅動標準化體系變革
我國雖然已成為第一制造業大國,但仍存在著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加強、產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弊端,智能制造是破解我國制造業發展瓶頸的重要出路。歐陽勁松認為,面對“兩頭擠”的嚴峻形勢,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是必然選擇。智能裝備產業和服務是未來的戰略發展方向,發展智能制造是搶占技術發展制高點的必要途徑。但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大量關鍵技術和內容需要進行標準化。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爆發開啟新智慧時代,智慧技術開始無處不在。”中國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專家組組長楊海成表示,工業互聯網不僅僅是傳統互聯網的延伸,而且開啟了一個人物相連、物物相連的大連接世界。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信息物理的全面融合,將實現人、物、信息的全面統一,智慧生產和智慧工業成為主要的工業生產方式,個性化定制需求得到極大滿足。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產組織、生產要素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在信息化大變革的背景下,標準化成為智能制造系統互聯互通的必要條件。專家表示,實現智能制造需要構建龐大復雜的系統,信息系統、生產制造系統、自動化系統在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生命周期中要協同互動,就需要協商一致的標準作為保障。此外,標準化的術語和定義可以幫助各參與方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實現整個行業的緊密合作。
多層次、多維度標準化體系待建立
與此同時,智能制造的發展又對標準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產品的智能化、裝備的智能化、生產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以及服務的智能化,要求數據信息能夠在裝備、人、企業、產品之間實現實時交換、準確識別、智能處理以及快速更新,必須通過制定成體系的技術標準、服務標準、管理標準和安全標準來完成。
我國《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征求意見稿(2015年版)指出,“標準引領創新,標準是國家利益在技術經濟領域中的體現,是國家實施技術和產業政策的重要手段,面對智能制造和‘物聯網+’的新形勢、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建立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并成套成體系地開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以此來引領智能制造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針對“快”速響應的標準化價值訴求,以及多層次、多維度的標準化價值體系格局,梁麗濤提出了實現標準化價值增值的五條途徑:
一是通過構建標準化服務平臺,整合標準化資源,封裝標準化知識與解決方案,連接更多群體、提供互動機制,滿足群體需求,最大限度地實現知識利用。
二是從標準制定、知識傳遞、合格評定、咨詢服務等傳統標準化業務流程整合延伸至品牌營銷、質量提升、科技創新,構建具有延展彈性的服務業態。
三是通過大數據整合與分析技術,將碎片化、模糊化、偏移化的要求整合成具有實時、可量化、可追溯的關鍵數據,滿足個性化需求。
四是通過數據離散、關系定義、模塊劃分、定向存儲、客戶定制等過程,構建全結構化的標準,實現標準的精細化搜索、關聯化推送、個性化定制,構建標準云服務的新模式。
五是面向標準化價值凸顯領域,讓標準和標準化服務成為政府的“智庫”,成為企業自律的“準繩”以及消費者參與公共治理和信息透明的“途徑”。
標準是國際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標準化是搶占產業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手段。專家表示,標準能夠體現國家的技術基礎和產業基礎,國際標準之爭本質是國與國之間產業實力的競爭和對國際市場話語權的競爭。
目前,智能制造標準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一個制高點,核心的參考模型、數據接口和通信協議標準則是競爭的重點。積極參與并爭取主導制定智能制造關鍵領域的國際標準,是我國爭奪國際市場話語權的重要手段。
據德國標準化學會JanDittberner透露,德國工業4.0已在多個層面開展標準化工作。據透露,在德國工業4.0實施建議的八個優化行動領域中,標準化列于首位。標準化是創新的驅動力,亟待解決的首要任務,也是實現市場和供應商領先戰略的手段。依據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德國已在國家層面、歐洲層面以及國際層面推進工業4.0標準化工作。在ISO設立工業4.0相關的戰略咨詢小組,規定、審核與工業4.0/智能制造相關的現有標準、使用案例及當前工作,確定是否需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對TMB擬采取的措施提供建議,對其它的全國性、區域性和國際性活動進行監控,并在合作機制方面向合作伙伴、尤其是IEC和ITU-T提供建議。為協調推進相關工作,德國標準化學會與工業互聯網聯盟已經于2015年6月17日在柏林簽署諒解備忘錄。
俄羅斯航空產業聯盟標準化、認證和質量管理委員會負責人Shalaev介紹俄羅斯民用航空工業生命周期管理系統、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的標準化情況時指出,俄羅斯圍繞航空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在產品全生命周期數據管理、集成商和供應商之間模型的集成、穩定性、強度、空氣流體動力學計算與仿真、產品長周期歸檔、工藝規劃和流程建模等多個層面開展標準化工作。并圍繞增材制造技術全周期過程開展了標準化研究。
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苗建軍表示,為支撐航空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基于“航空智能制造建設思路”提出了以建設虛擬企業、數字化企業、智能工廠為目標的“航空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其中,虛擬企業是指通過全球供應鏈管理、面向服務的制造以及分布式制造資源管理等構建全球運營價值鏈,數字化企業是通過在產品概念、制造、維護和報廢整個過程中,應用建模、仿真和知識管理,以實現更佳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工廠是基于工藝自動化控制、規劃、仿真和優化技術、智能設備互聯與自主決策技術進行靈活制造和個性化制造,實現可持續制造。
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初成
標準是智能制造能否成功的關鍵。據胡靜宜介紹,2015年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立了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工作組,開展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及規劃。工作組除由智能制造專家組提供決策咨詢外,由TC28、TC124等6大標委會提供技術支撐。工作組秘書處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機械工業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等3家研究機構承擔,負責具體組織各標委會和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
據透露,工作組搭建了智能制造技術體系模型,依據智能制造標準化參考模型,構建了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框架,框架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包括底層的總體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和上層的行業應用標準。根據標準體系框架,對各領域進行進一步細化,形成智能制造標準明細表,進而識別出待立項的重點標準。
上一頁12下一頁在本頁顯示剩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