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氣的能量密度和環保優勢,已經讓許多行業垂涎已久。然而目前的最大問題,就是氫燃料的成本太高。好消息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已經將太陽能制氫的效率提升到了 17.6% 。同時基于硅光電陰極的設計,讓材料成本也較其它高性能競爭對手要實惠得多,意味著我們向可負擔得起的清潔氫能生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為一種輕量可運輸、較易存儲的清潔能源,電動航空、可垂直起降的飛行器、以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對氫氣有著各種美好的暢想。不過在全球大力推廣清潔綠色的氫能源之前,仍需大力提升制氫的效率。好消息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一套新方案。
其設想了一種光電化學(PEC)太陽能制氫(STH)電池,理論上可同時吸收太陽能與水,然后直接向外輸送氫氣、而不是轉為外部電解系統供電。通過將尖端的鈣鈦礦光伏電池與電極串聯在一起,其效率比使用廉價半導體制造的任何其它設備都要出色。
硅-鈣鈦礦雙吸收串聯光電化學電池可直接制氫
該校工程與計算機科學學院首席研究員 Siva Karuturi 博士稱:“光伏面板吸收產生的能量與半導體帶隙成正比,而硅又是市面上最流行的光伏材料,可惜只能產生水解制氫所需能量的 1 / 3”。
通過使用帶隙為硅兩倍的半導體,他們得以解決了這一問題。不過需要權衡的是,帶隙越高,光伏的太陽能轉化效率也會越低。
有鑒于此,研究團隊采用了半導體兩倍的較小帶隙。從而不僅有效地轉化太陽能,且能出產必要的自發制氫能量。
這套系統的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從太陽能到氫氣的總效率。美國能源部近十年提出的終極目標為 25%,但 2020 年達到近 20% 也并不容易。
光伏面板中的材料層
此前的設計方案已達到 19% 的水平,但使用了價格昂貴的半導體材料。如果只看基于平價材料的方案,很難有研究可達成 10% 的水平。慶幸的是,在相對可接受的條件下,該研究團隊在實驗室模擬的基于硅 / 鈦 / 鉑光電極的效率,已可達到竟然 17.6% 。
后續還可通過微調各個組件的設計,讓制氫的效率更加高效,并用儲量豐富的材料來替代特氣網貴重的催化金屬,以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有關這項研究的詳情,已經發表在近日出版的《先進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
文章來源:氫能泡泡